1996年我在德国公司开始了海外工作生涯。这时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渐开始。
我刚进公司获得的一个及其深刻的印象是:公司集团化纤生产业务部门已经连续几年业绩下降,生存遇到了极大的麻烦。后来才知道,来自亚洲的化纤企业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严重地冲击了德国的化纤企业。
后来的二三年内,一件一件看来十分不起眼、但却预示着大方向的事发生了。
我们化工集团有一个信息快报编辑部。每天早晨,大家上班打开计算机时,每位员工和领导都能收到快报编辑部发来的世界各地同行同业的信息,给我们开阔了眼界,给相关部门提供了决策信息支撑。遗憾的是,这个编辑部被砍掉了,编辑们失业了。从此,我们再也没有收到类似信息了,心中空落了许许多多。
我们的办公楼下,有一个接待台,有人值守。有客人来访,值守人就给予帮助和接待。不久之后,这个接待台被取消了。
在楼下接待大厅,尽管没有人管接待了,但每天还有一份报纸供大家阅读。每天下午工间休息时,我总是喜欢下楼来读上十分钟的报纸。不过,不久之后,这份报纸也失踪了。这份报纸的离去,给我脑中留下了最清晰的印象: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已经为了缩减费用而砍掉报纸时,不是已经预示了德意志帝国的衰落吗?
1986年以后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英双方为香港回归一事进行了无数次严肃、激烈的谈判斗争和碰撞。
我1993年乘英吉利海峡轮渡和火车从欧洲大陆来到英国旅游。下了轮渡登上开往伦敦的火车,沿途我看到的尽是衰败的厂房和满目疮痍的工业废墟。跟当时德国不断修缮的厂房民房相比,跟朝气蓬勃的德国相比,英国如此衰败,看来钱袋空空如也,无心无力打理生活工作的基础设施了。我心里想,一个如此衰落的日不落帝国,居然还在香港问题上发出最后一声哀鸣,实在是自不量力。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们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高峰期。
我所在的欧洲最大的金融企业,这期间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整改,整顿,重组,花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目的就是要适应全球化形势下的潮流,适应全球化形势下的竞争环境。
这期间,公司已经把很大一批人都改造打包重组出去,出售给其他公司。把本公司内部的各项业务分包出去,比如把管理会计报表汇总任务分包给菲律宾,把技术部门分包给印度和东欧。德国的很多公司都把服务性任务分包给其他欧洲国家和土尔其,把生产线搬迁到第三世界国家,因为德国的人工费用过于昂贵。
可以说,公司内部没有一天没有什么机构改革变动的事情发生。
本来,德国的办公室设置十分明亮宽敞,这也是适合德国的文化的。德国人的性格本是在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象中国人那样喜欢热闹和亲近。然而,德国已经不是过去的德国了。
最近,我们公司为了继续节约开支,继续整改办公室设置,砍掉了员工存放文档文件书籍的文件柜,砍掉了员工之间的隔离挡板,砍掉了所有存放办公用具的小柜子小抽屉,让所有员工相拥 (挤)而坐,连国内常见的人与人相互隔离的小挡板都没有,以节省空间和办公室场地,节省房租,造成大家相互之间互相监督的尴尬局面。也许美国文化是这样的,但完全不属于德国文化氛围。我与很多德国同事做了交谈,大家都牢骚满腹,感觉不可理喻。文化性重要还是节约重要?
过去,我们在办公室里都有自己的天地。而现在这种做法是与德国文化大相径庭的,不合时宜的,也是遭到员工反感的,因为每个员工都感觉受到四面八方的监督。我则感受到四面八方射来炽热的目光,监督着我是否是在认真地工作,犹如赤身裸体暴露于大庭广众面前。
我们的公司可是德国DAX股指的老大哥,是欧洲同业里面的老大哥呀!如此这样节约,是不是意味着德意志帝国也已经开始日薄西山呢?
(德国博网bowang.de评论员王硕 博士, 法兰克福法院宣誓翻译袁慧珠硕士 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