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能力
德国是欧洲联盟中最大、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在欧盟中国民生产总值最高,居民人口最多,是欧洲最重要的市场。国内生产总值达24230亿欧元(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9455欧元
出口
德国是出口的世界冠军:商品出口总额达到9690亿欧元(2007年)。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法国(9.5%),美国(8.7%),英国(7.2%),意大利(6.6%)
重要行业
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气工程、化学、环境技术、精密机械、光学、医学技术、生物与基因技术、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物流
投资区位
德国是一个非常吸引国外投资者的经济区位,世界500强企业都在这里有业务,落户这里的有2.2万家外国公司,员工人数达270万人。外国直接投资:5030亿美元(2005年统计数字)
基础设施
德国拥有高度发达、增长势头强劲的基础设施,轨道网总长36000公里,公路网230000公里。全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话与通讯网络
博览会
全球所有举足轻重的行业博览会中约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行(约160个国际博览会)
德国经济区位
德国排在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前列,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大国民经济体。德国拥 有8230万居民,也是欧洲联盟(欧盟)内最大、最重要的市场。2007年德国实现了24230亿欧元的国内生产总值(BIP),相当于人均总值29455欧元。这一成就首先是建立在对外贸易的基础之上。德国的出口总额达到9690亿欧元(2007年),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是世 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因而被视为“出口世界冠 军”。
这样,德国经济立足全球的程度非任何其他国家可以比拟,与世界经济的交织程度比许多其他国家更紧密。超过四分之一的欧元是在商品和服务出口中赚到的 -- 超过五分之一的劳动岗位依赖于对外贸易。德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是鲁尔区(向高科技和服务中心转型中的工业区)、慕尼黑大区、斯图加特大区(高科技,汽车)、莱茵-内卡地区(化学)、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金融)、科隆、汉堡(港口,空中客车飞机制造,传媒)、柏林和 莱比锡。
最近一段时期,德国经济经历了强劲增长,2007年增幅达到2.5%。此外,企业投资增长了8.4%,增幅尤其明显。经济增长不仅受益于国外的 也受益于国内的增长推动力,并带来了登记失业人数的减少。2007年12月该数字为340万, 是自1992年以来11月份的最低水平。有一系列 因素导致了经济和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的 良性发展。经济政策改善了所谓的框架条件, 企业则提高了其竞争力。由此,工资附加成本得到了降低,劳动力市场更为灵活,官僚程序也有所减少。此外,2008年企业税改革生效,进一步显著减轻了企业负担。与此同时,企业主优化了采购和成本结构,投资创新产品,并积极投入 竞争。
对国外投资者:富有吸引力的投资地
国际经理人的最新民意调查以及国际知名咨询企业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国际投资者而言,德国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区位之一。在2007年的一份调查中,安永审计与咨询公司调查了欧洲经济区的吸引力。调查结果表明,外国经理人认为 德国是在欧洲领先的区位。在国际区位比较中,德国在研究与开发、劳动力培训和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还有它的中心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法律安全和劳动力。德国在1997年 到2006年间实现了473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其中包括通用电气以及超微设备等集团的大型投资。由此,德国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 家中位列第5名。
雇员的素质被视为重要的优势。81%左右的雇员受过职业培训,其中20%拥有综合性大学或者应用科学大学毕业文凭。这当中的一大基石就是职业培训的“双轨制”,该体制将企业内部的培训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取得了广受认可的高培 训质量。
众多行业的技术领头人
德国在许多充满未来前景的高增长技术领域也属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包括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各个部门的许多高科技领域(生物统计,航空航天,电气工程,物流)。在世界市场上位居有利地位的还有德国的环境技术产业(风能,光伏,生物量),而其中风能设备制造商拥有世界市场50%的份额(参见第7章)。信息与通讯技术已经是继汽车制造和电气/电子工业之后第三大经济领域。德国在生物与基因技术领域是美国以外最强势的区位,在纳米技术的 许多领域如今都已经拥有知识领先地位。
但是,德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不仅仅是 西门子这样的大型企业,而且也包括数万家中小型加工业企业(雇员人数不到500人的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配件供应业和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增长型未来领域,后者通常是以集群的形式组织的。中小型企业雇佣了2000多万人, 雇员数量遥遥领先。
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工业承担了出口总量的87%(2006年),是对外贸易的发动机。最重要的工业部门是汽车制造、 电气工程、机械制造以及化学工业。单单是这四大部门就有大约288万从业人员,实现了7670亿欧元的营业额。和所有西方工业国一样,近几年德国工业也在经历结构性变革。一些传统的工业行业(钢铁工业,纺织业)在过去几年中由于销售市场的外移和来自于低工资国家的压力,部分大幅度缩水,还有一些--如制药业中那样--经过接管和合并,为国外企业所拥有。尽管如此,工业依旧是德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与英美等其他工业国相比,德国具有广泛的基础: 800万人在工业企业中工作。
汽车制造:最具实力的行业
汽车制造属于德国最重要行业之列。每7个雇员中就有一个在此从业;该行业贡献了17%的出口。德国拥有大众、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和欧宝(通用汽车)等6大生产商,是除日本和美国以外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德国每年约有600万汽车下线;在国外,德国的品牌还要生产550万辆汽车。“德国制造”汽车的技术创新尤其受到客户的追捧。目前,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在积极致力于研发环境友好型驱动装置,例如新一代柴油发动机、混合驱动装置以及驱动传动系的 进一步电气化。
电气与化工:创新与国际化
电气工程与电子工业企业在从电器、测量技术 到芯片制造的各个不同领域都非常活跃。该行 业的创新程度之高也反映在了研究费用上,2006年高达94亿欧元。单单是西门子2006年就登记了近1500项国际专利,位列全球第三。化学工业也属于示范性行业,主要生产预制商品。全球最大的化学集团--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也来自德国。
服务业:最大的产业
从最广义来理解,有近2800万人就职于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其中约1200万人是在私人和公共服务性企业,将近1000万人供职于贸易业、餐饮业和交通业中,600万人在融资、租赁和企业服务领域工作。这一行业也有足足40%的中小型企 业,成为一大特色。
在20940亿欧元的社会价值创造总额中,私人与公共服务性企业已经占到了4680亿欧元(2006年);融资、租赁和企业服务领域的企业则额外创造了6180亿欧元的价值。银行与保险业企业是服务业中的重要支柱,它们集中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欧元的守卫者--欧洲中央银行(EZB)、联邦银行和德国证券交易所也坐落于此。还有一个产业越来越受到瞩目:文化产业。这一产业也被称为创意产业,既包括音乐、文学、艺术、电影和表演艺术,也包括广播/电视、传媒、广告、设计和软件。虽然还没有统一的调查统计结果,但是“创意产业”在例如柏林等许多地区都已经发 展成为稳定的经济要素。
研究与开发作为发动机
作为所谓的高薪国家,对德国企业尤为重要的是要在质上领先竞争对手一步。因此,德国目前约2.5%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于研究与开发(研发),这明显超出欧盟约1.8%(2006年)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以前,联邦政府打算将研究与开发的 支出提高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此外,德国也 是企业资助的研发开支最高的国家,这一数字 高达450亿美元左右。而且,发明精神丝毫没有 减弱:2006年,单单是德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就在全世界申报的专利中占了11.7%以上,位列全球 第三。
成功:世界经济中的德国
由于在很大程度上面向出口,德国对开放的市场非常感兴趣,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有法国、美国和英国。2006年有价值850亿欧元的货物与服务出口法国,对美国的出口价值780亿欧元,对英国 的出口价值为650亿欧元。
自从欧洲联盟东扩以来(2004年和2007年),除了保持与“老”欧盟国家的贸易以外,与东欧 的欧盟成员国之间贸易额的强劲增长也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总共有足足10%的出口流向这些 国家。
与中国和印度等亚洲转型国家经贸关系也越 来越重要:1993年德国对这一地区的出口还是330亿欧元,而目前已经增长了3倍以上至1040亿欧元(2006年);德国在亚洲企业数量在同一时期从1800家增至3500家,直接投资则翻了两番 以上。
经济秩序:绩效和社会平衡
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国家,这就是说,国家确保自由经济活动,但努力实现社会平衡。也正是因为这一构想,它是一个有着高度社会和平的国家,这一点从绝少发生劳资冲突就反映了出来。1996年到2005年平均来看,德国每1000名雇员只罢工2.4天,甚至低于瑞士平均3.1个罢工日的水平。工会与雇主的社会伙伴关系通过集体劳动法框架内的冲突处理机制得以确立。《基本法》保障劳资谈判自主权,这给予了社会伙伴自负责 任地在劳资合同中规制劳动条件的权利。
选自德国概况
德国海关组织结构
德国海关管理部门有三级结构。
最高层机关是联邦德国财政部。财政部第三处对所有海关方面的业务、组织、人事问题负责。
第二级管理机关是8个高级财政署里设立的海关税和流通税处及其海关刑侦局。
高级财政署同时也作为联邦州的中层机关,管理联邦州的税赋(占有税和流通税)。高级财政署的海关税和消费税处协调和监督下属地方上的海关机关的工作。
地方管理机构是各海关行署和分署(地方海关,分署,海关缉私局)。他们负责执行具体的海关任务。
海关任务
海关任务和工作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它从过去简单的边境海关税和过境业务处理部门一跃而成为现代化的联邦德国经济管理机关。它的业务范围从单纯的服务部门伸展到国家防范性行为。
海关管理的具体任务
1。作为现代经济管理机关,指导和处理欧盟内、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国际贸易业务。制定海关税表,海关税值,海关征税流程,外贸监督方针,外贸统计,实施国际法和国家协助。
2。维护安全和秩序。
保护人民和环境,保护经济(中心议题是实施工商法律保护),保障国际安全,监控领海,监控非法入境,与非法洗钱作斗争。
3。作为收入管理机关
管理海关税,协调消费税,征收和管理石油税,烟草税,烧酒税和管理烧酒垄断,征收和管理咖啡税,香槟酒啤酒税,半成品税,进口销售税,欧盟关税,高速公路费。
4。其他任务
执行催款,制定和监管农业市场秩序,抗争非法劳工,监督路面交通,与其他海关单位协作。
征收关税
对进入欧盟边界的外来货物有多种法规管辖。欧洲共同体各成员国直到90年代初还存在的部分生效的法规,随着欧盟的发展已经逐渐地向共同体法律靠拢并为之所取代。
导流货物进入自由流通
为了使欧盟以外的第三国货物能够进入区内市场,需要货物导流关税过程:“导流进入自由流通”。
来自欧盟以外的第三国货物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经过海关部门的关税处理过程。导流货物进入关税和税法的自由流通一项,是最重要的海关税法条例。
经过关税过程的处理手续之后,有关个人或企业便可以对该货物自由支配,此时,货物就有了欧洲共同体的法律地位了。货物只是在进入区内之后不再出境而进入区内经济运作循环时,这个过程才适用。通常它是以支付货物的进口税赋为前提的(关税,进口销售税和有时可能征收的特别消费税)。
其过程主要有
· 相关人提交报关单,包括必要的材料例如帐单和托运单。
· 海关接受报关单
· 审查报关文件和货物,必要时检查样本和样品。
· 海关制作海关报告
· 计算进口税赋和设定交款期限
· 交完进口税赋之后放行货物,这意味着海关监管就到此终结。货物就具备了欧盟区内的货物地位,与货物有关方面就可以自由支配货物。
有些情况有其特殊性,即,有些货物可以根据使用目的而不必缴纳海关税赋而可以得到放行。
免缴税赋可以出自下面的考虑:
· 出于海关征税表(所谓特殊用途),比如用于印刷报纸的纸张, 或者
· 出于海关征税表之外的规定(所谓特别免税和优惠待遇)。这里指的多半是经济活动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情况,比如跨国搬家物品,旅行免税物品和回顾货物(货物再回到欧盟区内)。
海关监管必要时一直保留到货物真正派上所定用途时为止。
在整个货物导流过程中,除了狭义的海关法,根据货物的种类和其他法律范围可以考虑和适用诸如市场条例法,货物来源和优先法,对外经济法,保护人类健康法等等。
海关值和海关征税表
在每天的海关实践中,确定一种商品的海关值并把它定位于海关征税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商报曾经报道的中国地毯商人阴文生一案,除了案件的定性问题,主要症结就表现在确定商品的海关值方面。海关方面认为阴文生带进德国的地毯样品价值很高而给予高征税。
武器
在欧盟边界货物往来过程中,海关机构对武器和弹药的进出口给予监管。只有被授予相应资格的人在德国武器法规定的框架下才能把武器弹药带入德国。
色情用品
德国海关为了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对旅行和过境邮件中的色情印刷品给予监管,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性犯罪内容。
违反宪法的印刷品
为了维持公共秩序德国海关严格监管旅行和邮件中的违反宪法的印刷品。
食品监管
德国海关的任务之一还有对食品、烟草制品、美容化妆品和生活需求用品的进出口监管。在发现和怀疑违反德国禁令和规定时,对进口物品派送至进一步的监管范围和有关的负责机构(通常是各州的食品监管机构)。
物种保护
远洋纪念品由于其特殊性往往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多动物和植物制成品已经威胁到了物种的生存。因此,远洋纪念品也在海关进口的严格监管下。
品牌和产品盗版
名牌产品总是用它的产品叩中时代的神经,用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刻出现的合适的市场上。但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非法利用他人的名字和产品商标或者利用禁用的名字想分得市场大蛋糕的一部分。对假冒产品,德国海关坚决采取没收的措施。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德国海关的一项重要议题,主要是通过监管过境的垃圾或危险物品。不仅陆地海关管辖机构,包括陆地移动巡逻检查部队和水上海关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检查非法运输垃圾和危险物品,没有批准的车辆和海上船只的环境污染。
(王博士作)
一. 在德国创业的环境
(一)新建企业层出不穷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追求稳妥的民族。在德国机关和企业里,大多数人只要有合适的工作位置,就宁愿依赖雇员这个饭碗,而不愿去创业当老板。他们清清楚楚地知道,创业的道路是坎坷的,创业的风险是巨大的。
而作为一名雇员,每年有21个以上甚至30个工作日的带薪假期,前后相加有六个星期。此外,虽然不算富裕,但生活是有保障的。即使一些人不安于现状,多半也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学习和开辟第二战场。比如,有的女秘书晚上去夜校学习医学和针灸,准备考助理医士(Heilpraktiker)。如果通过国家助理医士的考试,就允许在家开业。既增添了个人的生活情趣,又多了几个零花钱。
由于追求稳妥,民意测验结果表示,德国只有7%的人愿意在有条件时自立。这个数值比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调查结果都低很多。在欧洲也是低的了。
最近这十余年来,德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国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被席卷而入。由于剧烈的竞争和德国企业人头费用过高,德国大中型企业纷纷投资国外,把生产能力转移到国外,使得德国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降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甚至非常罕见的第三产业萎缩也在2004年的统计中出现。2008年以来的持续经济危机,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仅德意志银行就从2007年以来裁减了一万多个工作位置。
因此,自建企业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成了生存之必须。
谈及新建企业,走向自立的原因,据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动部2003年的统计,64,6%的人说是为了经营自由和个人自由,60,1%的人有愿意独立经营的愿望,25,2%的人认为是失业之外的另一条道路,13,1%的人是因为有了新的商业点子,9,2%的人是为了挣钱和荣誉,出于家庭接班的为7,8%,其他原因为7,3%。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约占社会总产值的60%到70%。大型企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大型企业裁减人员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这也给人们为发展第三产业,为发展个体小型企业提供了新的土壤。
(二)新建,关闭和倒闭
市场经济制度的特点就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每隔几年,市场经济制度国家就要发生一起经济危机。它的症状主要是需求减少,供给过剩,大量失业和大批企业倒
闭。但在经济上升和高峰期,企业的关闭和倒闭也是自然现象。
企业关闭和倒闭有各种各样原因。有经济方面的,有管理和销售方面的,有陷入债务怪圈的,有家庭原因和健康年龄以及合并等原因的,也有经济大环境原因的。
1985年,原西德地区共有18876家企业倒闭,1990年约12500家,1992年和1993年,企业破产数目更大。2004年3月中旬,正当经济景气指数淌过谷底,给人们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时,从德国联邦统计局传来了2003年全德倒闭企业和个人达101000个之多。其中,破产的个人有61403户,比2002年增长31.1%,有39320家企业破产,比2003年增长4.6%,达到历史之最。2009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倒闭风潮再次创造同期历史新高。
倒闭的企业既有新生企业,也有存在多年的老企业。如果不计关闭企业的数目,新建企业数量则大大多于倒闭企业数目。
倒闭,之所以给人那么吓人的印象,源于种种原因,比如,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破产的多,报道新建企业的少;破产案中涉及的不光是企业,也包括个人;责任有限公司增多的趋势导致公司破产增加。因为责任有限公司仅以注册资本抵债,不少企业不愿意继续经营或经营不下去了就宣布破产,不必以更多的资金还债,包括偿还员工工资。
德国北部明斯特工商会和南部慕尼黑工商会于八十年代就新建企业的前景,分别作了一个调查。调查表明,慕尼黑地区1980年注册的20898家企业中五年后有61,6%还存在;明斯特地区1980年注册的7925家企业中有53,6%还存在。这说明,在德国,新建企业的四、五年存活率还是相当高的。何况其中还有关闭而非倒闭的企业。
进入一个市场,既有成功机会,又有失败的风险。把握成功的机会,调整相关战略和决策因素,成功的胜数就更大。
(三)德国市场的特点
竞争激烈。
德国是个成熟的市场,从行业分布和市场饱和度来讲,已经没有市场空缺。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自90年代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香港和台湾公司以及个人在德国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并且站住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其中不乏佼佼者。就拿中餐业来说,1957年时波恩只有一家中餐馆,而现在则有四十多家。大家都生存下来了。市场在变,环境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中德两国的经济关系和容量都在变。市场总的趋势在往有利于我们华人创业的方面演变。
外贸比例高。
德国外贸占国民生产总值将近一半。2008年以前,德国的外贸出口一直是世界冠军。每天每月的进出口量都很大。所以对经营外贸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不可忽视的市场。
成本昂贵。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和劳动职业研究所2004年4月29日发表的德国工作时间和小时成本统计,德国自1970年以来的平均工作时间越来越少,而工作小时的成本越来越高。1970年时平均每个劳动者的年工作时间是1879个小时,1991年为1467个小时,2003年则降为1362个小时。每小时工资从大约4欧元提高到2003年20欧元。换句话说,德国一个劳动者2003年二三个小时的工资是中国工人的月收入。2009年,德国近4000万在职雇员的平均月工资为3100 欧元。
德国企业工资水平高,工资附加费用高,税收水平高。尽管德国现任施罗德政府致力于经济改革,但是,战后几十年积累和遗留下来的经济、法律、税收和劳工政策方面的问题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这些问题必然还将伴随我们多年,甚至更为久远。上述几个“高”造成成本昂贵,加上技术和质量的相对优势下降,一些高新产业远不如美国日本等发展迅速,给德国产品的对外竞争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也给企业的生存带来直接影响。
产业结构不断转变。
这一过程从60年代至今从未间断。其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传统工业逐渐向第三世界和周边低工资水平地区转移,其速度自2000年以来明显加快。传统工业和“老经济”雇员减少,“新经济”自1996年后加速崛起,所占产值成倍增加。
德国惯性。
德国接受新生事物,比如新行业和新技术等,比较慢。但一旦接受,就比较稳定,而且日后又很难再改得过来。
求稳,保守,逃避风险。
企业因而有发展,但不易暴富。求稳和保守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法律体系严谨、健全,规定条例繁多,执行严格,以投机取巧手段牟取暴利困难;银行严格控制发放贷款。发放贷款一定会有比在中国严格的担保机制和内部控制方针。银行既要了解你的经商“点子”和企业家的潜力,又要看你的财产情况和抵押能力。那种数年前在中国十分常见的只要领导批准、毋须过目企业经营和财产情况甚至明知企业经营不好,前景暗淡而发放贷款的现象,在德国是不会出现的;行业中相对封闭,技术和经验交流大大少于美国和日本;德国人的“稳性”决定了他们成为人寿保险平均占有率和人寿保险保费支出的世界冠军,而德国人民又是世界各国股民比例中的侏儒。
7.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本来是中国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描述群众运动常用的一个词汇,由于德国人求稳,保守,逃避风险的特点,应该说是不适用于德国人的脾气禀性的。现在挪做他用,形容德国,竟然是那样地贴切生动。因为全球化的浪潮,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欢迎不欢迎,你都不能饶它而行。
全球化是全球人才、资金、货物和信息的空前流动和交互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同样也越来越冲击德国社会和德国市场,自90年代年以来,一直处于这种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浪潮之中,从90年代后期至今,这种趋势和发展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全球化带给西方社会包括德国的是弊多利少。最常见最容易感受到的表象是德国企业的兼并改组,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外迁和资金流、货物流以及人才流的变迁。原德国赫斯特化工集团在法兰克福总部的雇员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意志银行在法兰克福地区的雇员来自60多个国家。德意志银行在欢迎招聘的新职员大会上,使用的工作语言不是德语,而是英语。大型企业的分化和改组每年已经达到了几千亿欧元的数额。笔者在德国企业里已经工作了十余年。曾工作过的三个德国大型企业几乎每年都在进行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其目的就是适应变化,适应市场,适应全球化的浪潮。当然,内部调整的结果是雇员的人人自危,因而,结构调整遭到了企业工会的抵制。
随之而来的则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企业结构、企业文化和哲学以及人的思想的调整和适应。比如,德国法律法规方面对高科技人才的绿卡制度,商业零售业开门时间的法律规定,外国人在德入籍的法律规定,企业内部结构的再调整。
正因为全球化给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德国带来了冲击,每当在瑞士达沃斯举办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和七大工业国首脑会议时,没有哪一次不发生反对全球化的游行和示威的,以至于酿成暴力冲突。
全球化其实也给中国和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四小龙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大批外国资本和大型跨国公司向中国大举进军,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文化,造成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然而,中国人民的苦苦支撑和顽强求索,“摸着石头过河”,顶住了战斗的第一回合。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给中国人民创造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机会。中国人在海外已经逐渐尝到全球化给予我们机遇的第一丝甜头。
上述这些特点表明,在德国建立自己的企业有成功的机会,尤其是给予我们华人的机会,但成功往往来得相当艰难,风险比过去更加增大。
二. 创业和经营的战略策略
(一)成败的原因何在。
德国联邦经济部根据调查结果,将新建企业破产者的失败原因归纳为以下七条:
资金短缺。
这是68.6%的新建企业破产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新建企业者对资金需求量估计不足,一旦客户拖欠付款,就发生了流动资金周转问题。有的企业由于收买兼并企业时付出的价格过高,偿债利息随之而高。
信息匮乏。
占61%。新建企业者对市场行情了解太少,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过低估计了竞争对手的力量。
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
占48%。一些新建企业者对商业和企业经营可说是一窍不通,对自己进入的行业根本不熟悉。
缺乏计划。
占30.1%。主要是计划做得不够,不全,或对好的计划未认真贯彻执行。
家庭纠纷。
占29.8%。这是私有企业中的一个典型问题。如经营者工作时间过长,配偶忍受不了。还有过多地从企业资财中挖取资金填补家用而企业不堪负重。
对企业能力估计过高。
占20.9%。即投资过猛,固定成本过高等。
外界影响。
占15.4%。比如客户态度的改变,客户群中的购买力不稳定,技术进步造成的新机器买价过高,地方政府政策的改变等。
从以上七点可以看出,导致企业失败的主要根源是企业家的素质。外界影响和家庭纠纷只占15.4%和29.8%。同时也可说明一个企业如果能留有资金余地,如果详细调查了解市场,如果从自己熟悉的行业着手或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如果能认真制订和执行计划,如果……, 那么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多更大。
(二)行业的选择和竞争问题
上述明斯特和慕尼黑工商会的调查是按行业划分的。新建企业4-5年的存活率与具体的行业分布密切相关。它们在这两个城市分别为
新建企业的存活率
明斯特 慕尼黑
饭店旅馆 35% 47.9%
办公服务,咨询,经纪,广告和其他服务业 61.2% 65.9%
贸易 51.3% 60%
建筑 (慕尼黑包括装修扩建) 24.6% 64.9%
信贷和保险 51% 61.7%
加工工业 无数字 61.5%
生产企业 60.8% 无数字
交通业 59.4% 59.2%
旅游业 85.85 无数字
农林业 35.6% 无数字
首先我们要在这里明确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化,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产业的重新调整和改组,极大地影响者德国市场的变化。自80年代起,农林业、建筑业和传统产业继续不断地萎缩。进入9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的全球化,欧盟各国不断要求继续减少国家对农林业和传统产业的政策性补贴,这些产业的生存能力将大幅度下跌。而“新经济”和“老经济”都在开始加速向国外转移工作机会,因
此,如果今天再做一个工商调查的话,可能会有不小的变动。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个行业中新建企业的生存机会各不相同。各个城市和地区不
同,各个时间阶段不同,万不可一概而论。我们看到,尽管旅馆和餐饮业存活率在这二个地区都很低,但这期间大量开办的中餐馆则很少有倒闭现象。不过,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环境对中餐馆逐渐恶化,竞争逐渐激烈,德国人兜里的钱相对不如以前多了。中餐馆的鼎盛时期终于不再重现。代之而起的则是中越泰小吃店。中餐业从此进入战国时代。贸易难做,餐馆好搞的辉煌已经不再。
上面涉及到的是大行业的划分。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在大行业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小行业可谓千变万化。旧的行业萎缩,过时退出,改组,合并,新的行业又如雨后春笋,朝气蓬勃,在国际间传播开来。
例如,在德国产生,然后被引入其他国家的小行业有:
- 房门更新业。1968年由不来梅的迪斯柏格公司首创,将各种旧门改造成看上去很新很现代化的门。这个小行业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国和美国。
- 日光浴室。1977年在德国推出,1980年达到高峰时在美国市场上也出现了。
- 生物建筑材料商场。在德国产生后也迅速推广到美国。
引进到德国的小行业更多,如法国的自然化妆品店,英国的门房代理业。来自美国的更多,如计算机商店,快餐店,自选商场,汽车出租业等等。在餐饮业中,中餐馆,意大利的冰淇琳店和土尔其的“多纳饼”店80年代90年代的发展最为迅猛。
1975年5个德国软件工程师退出了IBM在德国的分公司,成立了SAP软件公司,不到二十年,企业已经发展成了上万人的大企业。现在则已经进入德国股票指数DAX多年,2004年进入了欧洲50家大型企业的股票指数队伍EURO STOXX50 。九十年代末期美国和欧洲软件行业的崛起,带动起了相关产业,带起了全球“新经济”和相关股票指数“新市场”的崛起。
我们在此不能不提及影响整个世界和世人生活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和移动电话。虽然计算机和网络的由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的崛起以及对人类家庭生活的巨大影响却是90年代以来的普及和推广。有了它们,才有今天的数码相机,我们才能在几乎大街小巷到处看到网吧、手机店,才能从事网上购物,到网上银行办事。德国网上交易额自2003年起增长幅度加大,还将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商业行为。
应当注意的是,要将一个行业引入到德国,要看是否符合德国国情,要将德国的行业引入到别的国家,同样要看是否符合那里的国情。据统计,即使是向德国输出行业最多的美国,适合而可以输入德国的新行业也只占美国产生的新行业的5% - 10%。
我们来看看引入新生事物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卡拉OK。日本创造的这个行业在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地区推广速度之快是众所周知的。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卢森堡,甚至在英国)也正在推广开来。但在德国几乎是寸步难行。据仅有的几家推销卡拉OK设备的公司之一的老板曾对本书原作者说,他们代销的先锋卡拉OK设备每年只能卖出十四、五套,而且买主基本上都是中餐馆。这主要是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虽然他们在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上载歌载舞,在不认识的人之间甚至于亲吻以至于发生性关系。这也许是一个喜欢安静生活、比亚洲人更少参与夜生活的人的发泄和歇斯底里罢了。
尽管柏林的夜晚稍微热闹一些,但柏林的生活气息已经不再是德国式的了。西德战后几十年对共产主义圈围的西柏林的特殊培养,西柏林的热闹和文化早已经是半美国化了。当你夜晚或星期天早晨漫步在德国一个中小城市街头,你才能体会到德意志民族的安静还需要相当的外力推动才能适应卡拉那个OK呢。
当然,我们不能断言卡拉OK在德国绝无前途。据一个中学生讲,现在已经有一些搞流动卡拉OK晚会的商人,定期举办卡拉OK晚会。参加的人不少,多是中学生,也有些大学生。
德国经济学家把一个行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竞争排挤阶段。
再以卡拉OK为例。这个行业在本书第一版的90年代刚刚步入起步阶段。十年后的今天,卡拉OK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餐馆在80年代和9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进入新的千年,德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餐业已经进入竞争排挤阶段。中国的外贸类公司渐渐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当然,各个行业各不相同。比如高科技产品的中国外贸类公司,现在还正在筹备,还没有进入起步阶段。中国的汽车行业,由于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正在积极努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无暇顾及海外的扩展,在欧洲的业务根本就没有进入起步阶段。而中国人办的咨询公司十年来一直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方面是缺乏通晓中德两国文化、语言并具备中德两国的教育背景和相关知识、尤其是具备中德两国经济界的工作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还在于国内企业对企管和经济咨询缺乏一定的需求。而需求的缺乏并不是没有实际上的需求,而是人们对咨询的认识还停留在10年前人们对硬件和软件的认识上。
在西方国家,企事业和公共机构请来咨询公司对企业运作和市场进行咨询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而我们中国人还远远没有看到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咨询固然是产生了费用,然而,通过咨询我们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节约大量成本,少走很多弯路,赢地了时间和竞争的胜利。同时,咨询也带来了企业内部缺乏的知识和诀窍,能做到企业没有咨询时做不到的事情。咨询的价值正在逐渐地被国人所认识和承认。正象国人今天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价值的认识转变一样。
过去,人们往往忽略软件的价值而看重硬件。都知道计算机没有硬件不能运转,而软件则看不着摸不着,因此往往在评估计算机功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硬件而忽视软件。不过,这些年来,国内对硬件和软件地位和价值的看法正在逐渐调整。软件的地位和价值已经不断上升。然而,这毕竟是十年已过。难道我们国内企业对咨询行业的需求也还要再等上十年二十年吗?
进入德国市场,不在于你所进入的行业处于哪个阶段,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战略策略和准备工作进入这个行业。最典型的例子也许是德国的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创办连锁超市“阿尔迪”(ALDI)的过程了。当时,德国的大型超市已经林立,市场已经没有余缺。按道理讲,阿氏兄弟打入饱和的市场与大型商业集团竞争,胜少输多,其艰难程度已非常人可以想象。大型商业集团资金雄厚,人才济济,已经首先就占尽了人合地利。阿氏兄弟坚持薄利多销和简朴货架布局,没有大型超市货物上架摆放整齐的人工费用,从而节省了管理费用,降低了整个经营成本,从而可以以价廉物美取胜,就是说,不光价格低,而且还质量好。比如在质量方面,他们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很多名牌供货商不愿意在价格便宜的阿尔迪店,因为这会影响他们的品牌战略。没关系,阿尔迪集团让他们或者换一个商标,或者干脆打出阿尔迪的牌子,即“无名商标”。这样,既获得了名牌商品的高质量,又坚持了自己的优价战略。
今天,阿尔迪可以说是物美价廉,阿尔迪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阿尔迪从零起步,已经从德国商品零售业的大蛋糕里瓜分着越来越大的份额。引得仿效者众多。2003年,另一个零售业连锁超市“利得”(Lidl)第一次超过阿尔迪集团的年营业额。不过,德国记者们评论道,由于“利得”超市布点比阿尔迪多,还不能算是正式超越。阿尔迪家喻户晓,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德国十大商标,阿氏兄弟也连续多年荣登德国首富的宝座。当然,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战略策略和充分准备,失败自然也是必然的了。
(三〕创造性创业和模仿性创业
所谓创造性创业是指技术发明和利用社会革新两种类型。
技术发明可以分为产品革新和程序革新两种。如激光唱机的出现就是产品革新,旧门翻新技术就是程序革新。社会革新同样可以分为两种,即结构革新和合同方式革新。美国大学生莫纳革汉想开一家意大利馅饼店,却苦于没有足够资金,便想出了客户电话定餐,送餐上门的方法。如今,他拥有几千家意大利馅饼店,也打入了德国市场。这就是所谓社会结构革新,即打破了上门吃饭的社会习惯而改为送餐上门在家吃饭。“合同方式革新”的一个例子是清洗业务。一个德国企业家雇佣了一批寻找第二职业的工人,在业余时间为工厂清洗机器,工资控制在每月480马克(约245欧元)以下,从而免去了企业社会保险,降低了企业工资成本。最终结果就是企业清洗机器的费用低于用自己的员工清洗机器的费用。这种方式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合同方式。现在,第二职业在德国早已经是遍地开花。
不过,据统计,在德国97%的新建企业是模仿性建立企业。创造性建立企业只占
3%。原因很简单,模仿者总是多于创造者。模仿性建立企业的效果不一定会比创造性建立企业差。一个德国企业家说得好:企业家的任务实际上主要应该是发现并认识商业点子和机遇并充分利用它们。德国商人莫恩以建立“购书者俱乐部”的商业点子,在40年内使贝塔斯慢公司从一家小出版社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出版财团之一。但“购书者俱乐部”并不是莫恩发明的。他只是发现认识了它,利用了它而已。IBM公司的发展哲学是:绝不做第一人。一个新的尝试出现后,先观察一番,发现他人有成就,便立即学来,为我所用,做“迅速的第二者”。IBM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企业哲学。当然,事物是发展的,相对的。IBM自90年代后期,也在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加强了科研开发。
做创新者,做第一人,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失败的风险。如果你在德国首家推销传真机,你今天可能已成巨富;但如果你首家推销的是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图象文字机,你可能早已经破产。这就需要有准确的判断,足够的调查,充分的勇气和韧性。激光唱机刚刚出现在德国市场上时,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它与传统唱机没有太大的区别,价格又贵。头几年果然销不动,但在后来几年里,销售额翻了六倍。类似情况还有DVD激光唱机。2001前时,一台普通DVD激光唱机售价1300马克到1600马克(大约在665至820欧元),而今年,2004年,消费者已经可以买到几十欧元一台的DVD激光唱机了。价格看来是降低了不少,但商人赚的钱则比三年前要多得多。
一个台湾商人曾说,他在德国推销计算机只读激光盘已有多年,经营惨淡,销售不好。但他仍然坚持着。1993年世界计算机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激光盘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识,销量激增,他一下子占领了德国市场上很大一块地盘。笔者认为,这位台湾商人非常了解自己产品的性能特性,知道这是计算机业发展的方向。虽然产品并没有一下子被市场所接受,计算机现有技术还可以满足用户需求,还没有对新技术的大量需求,但他的本能使他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坚持了下来。
这便牵涉到了第三种建立企业方式,或者说是第二种方式的改良,即“创造性的模仿”。所谓“创造性的模仿”,原来的解释仅仅是模仿别人已经成功的方式,移植到一个无人竞争的新地区。笔者认为可以扩展一下定义:有自己独立分析和判断的模仿。从德国一个地区移入另一个新地区,是一种创新(地区新);适当改变产品和服务内容及形式也是一种创新(内容新与形式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促销,又是一种创新(营销方式新)。说到内容学与形式新,德国中餐馆的菜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国的中餐按照德国人的口味作了很大改变。也许国内的人不以为然。但这种方式恰恰是能为德国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如果不根据德国国情,“保持”自己的传统,就不符合德国的游戏规则了。
记得在80年代末期,中国云南省某单位派出强大阵容,在杜塞尔多夫闹市区开了一家中餐馆。服务员小姐年轻漂亮,会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厨师也是国内选拔的一流正规厨师,有多年经验。笔者在该餐馆吃过一次饭。可以说,饭菜质量很高。但是,饭菜虽然好吃,但我吃完以后,觉得他们很难在德国立足生根。果然,没过多久,这家餐馆关门大吉。为什么?他们的饭菜太辣。而且,云南的辣与泰国餐馆的辣不一样。泰国餐馆的辣,辣在嘴上,甜在心里;中国餐馆的辣,辣在嘴上,也辣到心里。这就是中餐馆的辣与泰国餐馆的辣不能相比的原因。这也是泰国餐馆虽然很辣,但仍然能长年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这也是中餐馆改良而适应德国国情的原因之一。
(四)寻找新的商业点子
不断创新是一个企业长期生存的要素之一。波恩德国经济出版社股份公司(原波恩冷特罗普出版社)有一个刊物,叫“商业点子”(Geschäftsideen)。他们组织有关编辑力量,分析当前市场行情和市场前景,分析新生行业和传统行业。发现某个行业蕴含有巨大商机和发展前景,就在刊物上向读者推荐;发现某个行业面临危机,就提出警告。
举例如下。1978年该刊推荐汉堡包快餐馆。当时,这个行业模仿美国麦当劳快餐店经营方式,刚在德国兴起,就显示了成就。1980年推荐了办公服务业。这项推荐可以说高瞻远瞩。虽然办公服务业的兴起相对于这项推荐时间有好些年的滞后,但今天的实际情况确确实实地应验了该刊的预想。1982年推荐一小时洗照业。1984年推荐电话营销代理业。1986年推荐激光印刷中心。1990年推荐正餐快餐馆。这些推荐点子经过实践证明,大多正确和实用。捷足先登者就能获利。
该刊提出的警告也往往应验。1979年该刊对快速洗衣业发出警告。当时行业中还有20%企业能盈利。而今天,已经倒闭了很多。其实,洗衣业不会消亡。自1979年以来,它处于事实上的调整和重组。自2000年年底以来的经济萧条和德国社会经济改革,使得人们口袋里的活络钱少了。同时,服装业已经逐渐感受到亚洲服装的竞争,价格下降。此外,家庭熨烫技术与往日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欧元的引入,造成了物价的高速上涨。种种原因,归结到洗衣业的衰落的表象。
1983年该刊就录像带出租业中的欺骗想象(招聘特许经营人)发出警告。
1987年就数据库行业发出警告。那时该行业只有10%能有赢利。可以说,该刊众多的警告当中,这是一条最为重要而失败的警告。80年代末期,计算机行业发展虽然很快,但除了不算发达的少量的个人计算机,主要还是大型机。大型机用户少,更新换代慢。因此看来,该刊的警告似乎应该是应验了的。然而,90年代以后,个人计算机发展迅猛,大型计算机开始加快更新换代,新型计算机结构客户机服务器和网络的推广,使得数据库产业面临极大的需求。数据库不但没倒,反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成为新经济产业的重要成员,也与其他新经济产业促成了1999年和2000年高新技术股泡沫的形成。泡沫过后,数据库产业仍然迅速恢复。看来,在未来十年数据库产业仍然会和新经济产业参与带动老经济的发展。
波恩德国经济出版社股份公司的地址是:
Verlag für die Deutsche Wirtschaft AG
Kundendienst
Theodor-Heuss-Straße 2-4
D-53095 Bonn
http://www.vnr.de
http://www.rentrop.de
三.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的机会
(一)目前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正在向深处和广处发展。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已经开始在德国安营扎寨,在德国的数万中国留学生也在跃跃欲试。最近二三年中国人在德国开办的责任有限公司,已经不计其数。没有正式登记注册而早已开始经营的更是无法计算。中餐馆则发展更快。
最近十余年来,德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的华人华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相对比较单一的经营形式和经营范围,原来以国内公有制企业和事业的派出机构为主要成份的华人企业,早已经被私人企业所取代。原来一部分公派企业的所有制也发生了静悄悄地革命。
华人华侨企业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各个行业,各个角落。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从资本类公司到人本类公司再到各种个体企业,应有尽有:独资合资生产和加工企业,银行保险、贸易、旅行社、餐馆旅馆、各类经纪人、批发零售、咨询、医疗卫生、新闻出版、体育文艺。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德国企业,在德国土地上就有什么样的华人华侨企业。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的留德学人,学成之后,很多人留了下来。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德国企业里工作。他们的人数相当可观。比如,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商业银行和巴伐利亚裕宝银行里,每个银行都有几十个中国人。其他德国的大中型企业的情况同样如此。他们既有中国企事业的工作经验,又有德国企业的工作经验;既有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厚根基,又有对德国语言和文化的精通和了解;既了解中国国情和民情,又了解德国的风土人情。开句玩笑话,他们既认识德国人的严谨,又了解德国人的德行。他们中不乏出色的律师、医生、税务师、会计师、翻译家、教师、教授、工程师、银行家。他们了解德国企业计划和决策的制定过程,他们知道德国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他们还知道在商业谈判中,德方还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为什么德方的定价在谈判中已经到了最后底线。他们当中很多人自己也在不断地求索定位。国内企业和个人作为“外来户”要在德国竞争搏击,只有按照我们的古人孙子兵法所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毫无疑问,他们是华人华侨企业在德国发展中可以信赖的支柱,他们是国内企业来德发展可以依赖的中坚力量。
(二)发展方向探讨
德国并不是遍地黄金。这里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此,笔者愿就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在德国办企业的方向和策略提几点看法:
1.要适应德国国情。
在德国创业建点,如何建,一定要研究是否符合德国国情,如何去适应德国的国情民情。上面提到的中餐馆对中国菜肴特色的改进就是个例子。还有个有趣的例子:麦当劳最初打入德国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州,麦当劳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生意并不好,于是麦当劳做了一番调查,察觉原因在于:巴伐利亚人认为,吃汉堡包不就着啤酒毫无乐趣可言。于是德国麦当劳打破不供应含酒精饮料的惯例,在餐厅中供应啤酒,结果销售额果然大增。
2.重视咨询,重视软件。
咨询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着长期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其实,中国古代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近代现代的战争中先派出侦察兵和侦察机以及卫星侦察,都是为了减少战争的损失。由于有了侦察兵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由于充分利用了中立的咨询企业的经验和智慧而减少了风险和经济损失,这在经济学上叫降低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在经济学发展的今天,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算出。不懂得降低机会成本的重要性,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机会成本,有可能付出的是企业的生命。
德国企业不仅仅是在作为“外来户”闯入中国市场时借用咨询公司的力量,在本国市场的具体实践中经常委托咨询公司为他们调研,提出规划和计划,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具体实施。咨询业的内容也不再限于企业管理,而是企业生存运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市场调研,人事咨询,税务咨询,企管软件和其他软件咨询,企业兼并咨询,单一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咨询,大宗合同咨询,市政建设咨询...。咨询,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咨询,已经在德国走进了企业的千家万户。
过去,国内的企业家,就是不重视咨询,不重视软件(这里即包括了计算机软件,还包括了我们日常所说的企管经验和知识以及软环境),不重视商业交往中除了订单以外的因素。。你邀请一个厂长参加德国专家关于企业管理的讲座(更不要说介绍德国的经济形势了),他就问,他有没有带订单来,或者是否想合资?如果没有,那就算了。在德国的中国企业也是如此,对企管咨询,对经济环境和订单以外的东西不重视的现象十分普遍。世界政治,相关行业的市场行为,德国经商的惯例等等,作为管理层必须去关心和掌握。不懂经营,不了解市场,不去学会利用咨询,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有些国内企业在德国已经建立了,才发现根本就不了解德国这个市场,硬着头皮支撑下去,日子十分难过。在德国市场上曾经拼搏一番而最后以失败告终的中国企业,有大有小,数目不少。
这些年,国内时兴MBA。大小头头为了混得一纸工商管理硕士文凭,亦步亦趋。尽管很多人考试时还希望老师高抬贵手,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毕竟还会在家多少看看书的。这毕竟对促使他认识和了解世界市场,认识和了解经济运作大有裨益。本世纪以来,国内各行各业加强了对经济知识和市场调研的重视。看来,国内已经逐渐对软件和咨询业重视起来。
3.企业的目标,未来经营活动与适当的战略
建立企业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比如时间,费用和精力。因此,首先必须明确我到底要干什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我要在什么市场提供什么产品或者什么服务。
此外,企业建立之前必须确定企业定位值。这是西方经济学当中的一个概念。定位值决定在什么框架下去达到目标。定位值决定企业面向哪些需求人群,怎样解决可能出现的目标冲突:
比如,一个企业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人的利益还是满足所有需求人群的胃口。这就决定了企业的赢利是在年终时最大限度的分红还是投资员工的再培训。
企业是否重视生态环境,如果订货赢利不少,但是对环境不利,你愿意接收订货还是拒绝。
企业定位值常见的主要问题有:
质量、增值和价格结构对我有多么重要?(我的优先级放在高质量还是放在普通质量但是价格低廉?)
我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地追求最大利润还是考虑其他因素(如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企业年终时保留多少利润以使它再增值或者创建人在多大程度上追求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平日花费较大,企业年终时必然利润减少)。
我推崇什么样的领导作风,是民主式的还是权威式的?应该让员工怕我还是让员工喜欢我?
4.客观条件的分析
解决了目标、方向和定位值的问题以后,就要把它们具体化。现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作为企业创建人可以为我的潜在客户提供什么我的竞争对手所没有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在哪方面好于竞争对手?那么作一番自我分析、环境分析和市场分析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行业分析给我们显示了一个经济分支领域里市场各路群英的力量分布和竞争关系。市场分析给我们以市场需求方面的答案,何处还有市场空缺,何处还有机会。竞争对手分析使我们对市场和行业的角力及其竞争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资源分析明确了自己的核心能力和资金状况。
5.企业采用什么法律形式
以什么法律形式建立企业是个需要综合考虑和决定长远的决策问题。
它决定了一些原则性问题如对债权人的担保和责任,创建人作为企业主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企业法律形式不能轻易改变。那么在创建企业时就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思考,哪种企业的法律形式更适合我的企业的目的和发展。当然,企业法律形式并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由于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有经济的,法律的和个人的,这个问题还会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企业通常是一个多人的集体,同时也有个体企业(只有一个人对其业务负责)。法律形式规定了企业主之间和对第三者例如客户、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关系。德国公司法规定了相应的公司法律形式,供创建人选择。
法律出处有:
德国民法典(BGB),
商法典(HGB),
责任有限公司法(GmbHG),
股份公司法(AktG)和
合作社法(GenG)。
根据是否是企业主的个人品质置于前台(如他的能力和知识,他的积极参与等等)或者还是他的资金起更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分为下列四组法律形式:
个体企业,
人本类公司:民法公司,无限商业公司 (OHG),两合公司,静止公司
资本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两合股份公司
特殊和混合形式:注册合作社
6.选点问题
选点是建立企业的战略问题,是今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和企业实情,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聚合最佳因素,综合评估,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良机。
具体说来,选点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一个新点不可能满足或者不能最大满足所有要素。只能综合考虑,加权分析,取其之优。各种类型的企业,其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生产性企业要考虑劳动成本,贸易和第三产业要考虑就近客户。
通常企业最先纳入视野的决定性问题是:
我是在德国生产还是把生产点设在中国,然后选择最佳地区,比如靠近某一经济活动中心还是偏离经济中心,在该地区选出最佳地点,比如在某一城市,是在市内最佳点还是在选一侧街。
小型企业(洗衣房,小商店)仅仅在地方经营,它们只须在地方上考虑局部最佳点。
我们现在来看看分析一下各个具体因素:
- 劳动力和工资成本
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比较方便和容易地获得劳动力而且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极大意义。工资水平当然也对服务类行业具有重大意义,不过,服务类行业同时还要考虑就近方便客户,因此服务类行业的选点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生产企业原则上可以考虑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而把劳动力和工资水平因素放在首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能否招聘到合格的人力。
通常企业会碰到经典的目标冲突问题。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要压低工资水平,而另一方面工资水平越低,劳动力的素质也越低。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招聘广告,既要懂英语德语汉语,又要懂电脑操作,还有有三年五年德国经验。如果你去应聘,老板给的年薪不到二万四千欧元。而这样的人才在德国公司至少可以拿三万四千欧元的年薪。
与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相反的顾虑有,中心位置的布局会导致原材料和货物运输成本的提高;由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不如中心城市,边远地区文化设施,学校幼儿园等缺乏,招聘相应资力和素质的人才困难,通常只能是大大提高他们的工资才有可能吸引人才,这反过来必然又加大企业成本。
中国公司打进德国,企业的运作离不开有德国学历和经验的中国人。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大中城市。而德国的大中城市目前大都有了中国文化中心和中文学校。这就给中国公司的员工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异国他乡能够尽快熟悉环境,了解德国情况,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司风气奠定了基础。
- 就近客户,方便客户
贸易和服务类企业(银行,商店,餐馆,旅行社,旅馆等等)的销售额主要来自于附近和熟悉的客户,很少有远道而来的客户(暂不计旅馆),选点对他们来说就更为重要。
决定性的因素是:地皮费用,房租,交通方便性,停车位,生态环境如噪音,下水管道条件等。
企业销售生产商品不同,使用选点条件也不同:
a.是否是满足每天的生活需要,比如食品,烟酒;
b.是否是满足周期性的需要,如纺织品,或者是
c.满足非周期性需求,如工具,餐具等等。
a类企业一般都采取就近原则,它们服务于附近的客户。这些年由于竞争,它采
纳了新的销售方式,即搬迁到了所谓消费购物中心,那里的房租要比市内相应低一些。
类企业和c.类企业处于客户对质量和价格的不断比较之下。它们通常都座落在
竞争对手附近的繁华商业街上。尽管房租昂贵,但它们还是认了,忍了,因为这里可以保证一定的销售额。如果经销同样的商品而远离市区,那么企业只能用给客户的优价并花费大量的广告费用来弥补客户的不便。
- 基础设施
现代企业往往设置多个地点。尤其是把生产和销售分开。生产点在地皮房租相对较廉的地方,销售则尽量靠近客户。企业不管大小,都与运输有密切关系。廉价、安全可靠的运输途径是企业服务于客户的保证。大型中国贸易公司进出货很多,如果远离海港或空港,运输、调度、报关和储存就不如就近方便。
在德国,目前各地的道路、水电、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条件基本上都比较健全了。只是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如果不会开车还不是那么方便,另外小城市和乡镇还没有宽带上网条件。对基础设施问题,运输量较大的企业需要重点考虑。
汉堡、不来梅和法兰克福华人企业群集,就是因为运输条件和就近与运输海港海关联系方便。
- 税收,国家收费和政治环境
在德国因为税务制度、国家结构政策和分散管理的财政税务部门的原因而各地税赋费用不同。工商税(Gewerbesteuer)和地契税(Grunderwerbsteuer)由地方来定,落户一地的企业既受中央同一税率的约束,如流转税,又要区别地了解地方税率高低。
德国的政治区划分为三级:联邦、州和县市(地方)。
各级机构都有税收收入。税收来自哪种税种,由国家确定。而工商税征税税率则由地方自主决定。关于征税税率,我们举例说明。
如果求得统一税收测定额为18000 欧元,地方征税税率(Hebesatz)为200%,那么企业所交工商税为36000 欧元。如果地方征税税率我400%,那么企业所交工商税为72000欧元。征税税率的多少是公开的,每个地方政府都把它刊登到因特网上。如果网上找不到,可以打电话给市政府询问。
我们看到,征税税率的大小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最终上交税额。
不过,由于经济环境的变迁,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地调整征税税率。法兰克福市政府前些年的征税税率在500%,2004年已经降低到390%。近年,地处市区的大企业和银行渐渐搬出法兰克福市区而选择了周边地区,就是因为法兰克福市区征税税率太高。而税率的降低也是地方政府对市场和环境的变迁作出的反应。
不可低估的是地方政府工作的态度和效率。如果他们勤勤恳恳,高质高效地工作,则对企业气氛的影响是积极的,企业的费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在改革开发当中各地为了吸引外来投资纷纷采用了对外资的多种优惠政策。德国原则上对内对外一视同仁,但也有少量差异。如在德国东部投资的优惠就比在西部要多。
此外,地方外国人管理局,又叫移民局,对外国人的态度也很有影响。德国的移民局基本上都对外国人十分恶劣,恶劣到令人不可容忍的地步,当局部门已经丧失了一个人应有的人性。笔者在德生活多年,有意识地多方打听并且有意识地自己亲身经历和观察移民局的所作所为,想努力找到对外国人态度和蔼的移民局。然而,结果还是令人十分失望的。这大大伤害了外国人和外来投资者的人格和自尊心,影响了他们的兴趣。
不过,最近一两年来,德国慢慢在变,也有居住在德国的外国人发起最佳德国移民局评选,对这些官僚机构有所触动。不过,改过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德国人从来就不认为其态度为“过”。
改过,也还需要制度上的改变。比如,法兰克福移民局只有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每人每天处理的案卷有定额。达到定额后,员工就不愿意做了。
德国州和地方管理部门是决策和管理执行部门。搞好关系固然重要。然而,德国与中国国情不同,与官方部门的关系万不可过高估计。经商办事业,挣钱过日子,平时与他们打交道不多。
倒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与德国官方管理部分接触的过程中,对德国官方行政文件的态度问题。
有很多中国企业初来乍到,不懂得认真按时处理和答复税务局、海关、移民局和工商局等等机构的告示、警告和催涵,往往以为处理此类事情类似国内情况,找个熟人托托人情,问题就解决了。一直到官方部门的罚款和刑罚程序开始或即将开始,才开始行动,找翻译,找律师。有时为此而付出了不必要的翻译和律师费用。
因此,从企业成立的第一天起,尤其是对德国情况不了解和语言不通的外来企业,就要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官方行政文件,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有时是当时根本无法估计的后果。
- 德国东部地区环境问题
1990年德国东西部统一之后国家对原民主德国地区,亦即今天的德国东部地区大量投资,改进基础设施和改进各行各业。为了筹措资金,德国人民尤其是原西德地区人民,勒紧裤带,上交给国家更多的税赋,使得工资成本大大增加,实际生活水平大大下降。东部地方政府也拿出了各种不同的投资优惠政策。然而,东部的经济环境并没有较大地好转。
十几年过去了,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大大地改善了,人均收入大大地增加了。然而,失业率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少,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只好移居西部,造成东部地区人口下降,市场需求减少。
笔者认为,这些年东部地区发展外部条件及其基础设施已经具备,其主要障碍还来自东部自己所为。
1990年德国统一后,东部地区人民从西部获得了一比一东德马克兑换西德马克的优惠和其他大量资助。当然,这一比一的兑换是当年德国柯尔总理执政的一个错误。很多人觉得这钱来得容易,花得也极为大方。统一后,东部地区的中餐馆真是风风火火地兴旺了一阵。之后,原东德地区工业企业大量拍卖,伤害了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心。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也就不思进取,靠在了国家身上。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四十多年,柏林墙突然这么一倒,人们根本就没有精神准备。在不平衡心理驱驶之下,所有地方政府仅仅从表面上学习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但思想上根深蒂固的懒汉意识根本就转不过来弯,也许根本就不想去转弯,这样当然不适应一夜之间突变而来的资本主义,扭扭捏捏认同一些表皮的东西,特别是几十年的东德生活使他们今天更认同金钱。比如对外来车辆和人员的严格收费,严格惩罚,而在服务上不努力改进自己,处处向钱看,丧失了人应该有的精神。很多现象类似目前的中国,表面上繁荣昌盛,实际上人们没有精神追求,没有亲情,一味地向钱看。其实,东部连表面的繁荣昌盛都还缺乏。这样,却又吓跑了西部地区和国外的客户。西部地区的人民就不愿意去东部旅游休假。东部整理恢复的度假设施闲置不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此外,东部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就业机会少,造成了事实上的移民潮,这股潮涌出东部,涌向西部。中国企业选点,需要有当地的市场需求,需要找到高质量的人才。这是东部地区所不具备的。除非特殊情况,比如为了拿到居留许可,为了与姐妹州和姐妹城市合作,为了某种特别的目的。否则,东部对中国企业是不可取的。
然而,这二年来,有一些中国小企业在东部地区落了户,生意居然不错。这不是与作者本人的上述观点互为悖论吗?不,不是。成功的例子固然是有,但是我们要分析分析,一要看看成功的是什么行业,二要看看是做什么业务,三要看看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原来,做某些商品批发业务的行业在东部地区落户,并不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因为上面我们已经谈过了,东部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讲是比西部疲软得多,而是成为东欧国家的集散地。这些年来,中国商品的质量已经不是15年20年前的“傻大黑粗”了,它们今天的品质和外观早已是今非昔比了。再加上价格上的优势,东欧商人鼻子同样象中国商人一样地灵敏。他们趋之若鹜,跟随市场跟得很紧,能很快发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批发点。
7.重视广告。
据2004年2月的报道,国内广告业在未来几年将跻身世界广告收入的前三名。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国内广告业从无到有,现在早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以至于到了令人们讨厌的程度。可是在德国,华人华侨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广告的作用,比如积极地在德国华商报上刊登广告,但是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局限性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只重视在华人和华侨中做生意,而忽略了当地潜在客户的主力军:德国人。比如,很多中餐馆只在华人报刊上刊登广告,而在德华人进中餐馆毕竟还是不多。中餐馆的主要客户当然还是德国人。笔者有个朋友开了一家中餐馆。接手这家餐馆时,餐馆的月营业额已经从二年前开办之初的十几万德国马克,降到了二万马克。他们一方面请来上好的厨师,一方面在当地报纸刊登广告,同时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结果,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逐渐把销售额抓了上来。
十年前德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一个刊物办个中国专刊,以特价向中国企业征集广告,结果只收到了一个私人企业的委托。十年后的今天,当德国知名杂志“经济周刊”刊登中国号外时,在华人华侨企业中征集广告仍然比较艰难。
广告是现代企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德国企业无不把广告开支纳入企业预算之中。广告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如今成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数据之一。
8.行业相间,行业结合
在农业上,玉米和小麦间种,水稻和养鱼结合,不但可以增加产量,增加收益,还可以扶墒养情。行业相间和行业结合可以给企业带来1+1=3的效益。比如一个华人外贸企业进入德国后,需要了解市场行情,参加博览会,发展客户,可能开始时根本就没有收益只有支出。如果企业附带建立餐馆或旅馆或者商店,就能保证有一定的收入。再比如一个旅行社,本来它的任务是接团组团,代订旅馆,销售机票等等。可是如果有一定的资金,也可以开办旅馆和餐馆。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另一方面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都是有机的结合,有益的尝试,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集中主要精力,突出核心优势的企业改组不一样。
(王博士编写)
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
诸如洪堡、爱因斯坦、黑格尔和普朗克这样的名字证明了德国作为研究型国家和“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的声誉。早在中世纪,来自全欧洲的学者们就朝圣般地涌向当时新建的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和格莱夫斯瓦尔特大学。稍后,在威廉・洪堡(1767-1835)推行大学改革之后,德国高校甚至成为学术界的理想模式。洪堡把大学设计为独立探寻知识的场所。在这里,科研和教学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只有那些通过个人研究有所建树的教授才可以开门授课。同时,教授和学生都应该不受国家影响而独立开展科研。
当时,谁想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必须有在德国实验室或阶梯教室学习的经历。在二十世纪初期,约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他们的革新改变了世界:相对论、核裂变、结核杆菌以及伦琴射线的发现等。
今天的美国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也应该感谢德国的科研工作者。数以百计的学者,其中许多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样,在逃离希特勒统治的路上,在一所美国大学或研究机构得以安身立命。而对于德国的科研来说,他们的流亡是一场后果严重的损失,其影响持续到今天。
德国高校体制
二战之后,德国的高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其间又因1990年两德统一而得到加强。如今,谁想到德国留学,有遍布全德的383所高校可供选择。无论是都市风景还是田园风光、历史悠久还是高度现代、小而一览无余抑或大而生机勃勃:几乎每个稍大的城市都有大学存在。仅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就有15所综合大学、27所高等专科学校和8所艺术院校。其中许多建于六、七十年代这一高校扩张时期。当时,学生数量在20年里增长了5倍。女大学生数量的增长尤其快速。现在在这段时间里,她们几乎与男大学生的数量持平。
今天,德国有大约两百万名大学生。每个年龄段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选择读大学--目前这一趋势在增长中。尽管如此,与世界各国相比,这一数字仍低于平均水平。原因之一在于德国有资格读大学的中学毕业生占总数的比例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学毕业生选择了发展成熟的“双轨制”职业教育。该职业教育培训为许多职业--例如手工技术职业或医护职业--提供了支持,而这些职业在其他国家则要求有高等教育背景。
与许多国家相比,德国的私立教育没有起到很大作用:96%的大学生就读于公立大学。这些公立大学受国家的监督和引导,同时在原则上对所有参加高中毕业考试(或同等效力证书)并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学生开放。从70年代以来,在国立高校和教会高校以外,建立了若干非国立也非教会的高校,它们的资金来源于学费和捐赠。
德国中小学教育
对所有人来说,受教育和取得成就的基本条件是机会均等。就读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在德国,通常儿童满六岁入学,小学学制为四年。小学之后是不同的中学模式: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高级文理中学。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成绩的要求和理论与实践的比重。此外还有总和中学,它把上述三种类型的学校合并成一个统一体,这样方便了不同学校类型之间的转换。普通中学的五年级到九年级是必修阶段,第十学年是自愿的。实科中学介于普通中学和高级文理中学之间。它从五年级到十年级,最后获得中等实科毕业文凭。高级文理中学实施进一步的普通教育。依各联邦州的不同,高中阶段学业分别至第12年级或第13年级,同时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大多数中小学为半日制学校,中午放学。但是,联邦政府出资40亿欧元用于资助全日制中小学的建设。2003年以来,共有6000多所中小学为扩建和设立全日制学校从这笔资金中得到了资助。学前教育范围内更好的前瞻性教育以及更多的语言学习都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各联邦州主管学校事务,但是要接受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协调。
精英倡议计划
自2007年10月起,由联邦和各州启动的“精英倡议计划”共计资助39个研究生院、37个精英集群以及9个在德国高校中“扩展大学尖端科研的未来计划”。此项竞争计划的目标是加强德国知识要地,改善国际竞争力,彰显高校和学术前沿的研究。联邦和各州为此投资大约20个亿到各种专业方向的研究项目中,这些项目由一个独立的评委会负责遴选。
根据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和科学评议会的估计,该倡议计划自启动以来已经在许多方面超过了预期。在2008年7月一份继续发展“精英倡议计划”的要点文件中,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和科学评议会充分证明,受资助大学的尖端科研框架条件有所改善,创造了许多新的科研岗位,高校的特色日渐鲜明,创造了新的机构合作形式。此外,国内外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知了德国这一科学要地。
精英倡议计划具体涉及到三条资助主线:培养国际科学后备人才的研究生院在一流的研究环境和广泛的科学领域内提供结构分明的攻博计划。目前有几家不同的研究生院符合条件,包括柏林洪堡大学的柏林社会科学研究生院、波恩经济学研究生院和萨尔布吕肯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生院。
同样也强调面向国际的精英集群是指在大学中设立的,与校外科研机构、应用科技大学以及经济界开展合作的机构。能够说服评委会的集群有卡尔斯鲁厄大学功能纳米结构中心、不来梅大学地球系统中的海洋集群以及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里安大学(LMU)的慕尼黑纳米系统倡议小组等。
通过促进未来计划进一步加强九所入选大学的科研特色,这些高校分别是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亚琛工大、海德堡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工大)、康斯坦茨大学、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大学。
所有在精英倡议计划内受到资助的高校总揽可参见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网页。
双轨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 育在国际上别具一格。大多数年轻人--约占总数的60%--在中学毕业之后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学习350种培训职业中的一种。这种进入职业生活的方式有别于在许多国家都很普及的纯粹的校内职业教育: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一到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为两年到三年半。企业提供的培训得到了跨企业课程和额外培训内容的支持。培训的费用由向学徒支付报酬的企业以及承担职业学校经费的国家来承担。目前,有48.2万家企业以及公职机关和自由职业者向年轻人提供培训。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得益于双元制职业培训,在德国,无职业或无培训位置的年轻人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个比例在15岁到19岁年龄段的人中仅为2.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此外,职业培训是一条通往职业生涯的途径,它可以通过继续教育获取师傅证书。另一条新的培训途径是,经过在职的进修能最终获取一所高校的硕士毕业证书。
工业技术大学 高等专科学校
传统意义上的综合大学致力于纯学术领域研究,开设包括古典学科直至国民经济的所有学科,而工业技术大学(TU)则致力于工科和理科建设,各所工科大学作为德国工程技术的锻造中心,享有良好声誉,尤其受外国留学生的欢迎。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又一种德国模式也发展起来,甚至在国外还被模仿,即高等专科学校(FH)。在德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就读于高专(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几个联邦州的所谓“职业大学”。后者与企业紧密合作。对于高专来说,主要是进入职场的快车道--高专学习通常持续三年--以及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这两点吸引学生就读。严格组织的学习进度和考试使得缩短平均学习时间成为可能。可是学时的缩短并不意味着放弃学术--大约176所高专也从事科学研究,只不过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应用为目的,并且贴近工业生产。
工业界的科研
高校独立承担教学任务是高校独立承担的,而科研工作就不仅限于校园内了同时在高校外进行。德国经济界的科研活动盛况空前:德国递交到欧洲专利事务局的专利申请多达24000份,明显多于其他欧洲国家。西门子、博世和巴斯夫这三家德国公司在国际专利申报方面属于世界上最佳的七家企业之列。在应用型工艺,例如汽车、机械制造、环境、化学、能源或建筑工艺等方面,德国属于世界范围最大的专利申报国之一。在环保专利方面,德国以占全球申报总数的,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前。
高等院校之外的科研
顶级科研在数百所科研机构展开,例如赫尔姆霍海尔姆荷茨-协会、弗朗霍夫劳恩厚弗-协会和莱布尼茨-协会等。科学家们正是在这些校外科研机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场所,全世界只有很少的机构能够提供这样的条件。在这些机构里工作着最能干的德国科研人员,产生最具独创的论述。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无论是金星寻水、人类基因工程,还是有关人类行为的研究,该协会所属的研究所总是冲锋在前,开拓科学处女地。自1948年该协会成立以来,她旗下的科学家们已经17次获得诺贝尔奖以及许多其他国际奖项。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由马普研究所所长格哈特・埃尔特获得。有一件事在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很少见,而对于弗朗霍夫协会来说则性命攸关:这就是与工业界的紧密合作。大约56所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研究,主要是工程技术领域。弗劳恩厚弗协会的专家们一条腿在实验室,另一条腿则伸入工厂车间,因为他们得到的项目一般来自企业,主要是中型企业。
莱布尼茨协会的83家研究所的强项不仅在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而且它们的重点还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属于这个联盟的有定期公布商业气候指数的ifo经济研究所,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技术博物馆之一的、位于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位于汉堡的伯恩哈德-诺赫特热带医学研究所,以及在学术上追踪德语发展的、位于曼海姆的德国语言研究所。
至于赫尔姆霍茨协会旗下则聚集了15所德国高科技机构。这些科研机构通常规模庞大,耗资甚巨,同时举世闻名,诸如重离子研究所(GSI)、德国肿瘤研究中心(DKFZ)、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所或者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每年,赫海尔姆霍荷茨-协会都会吸引数以千计的外国科研人员来这里,目的是使用世界领先的物理或医学实验设备。
通过有针对性的促进,联邦政府意欲进一步推动德国的发展。到2010年,将把国内生产总值的3%投入研究和开发(2005年:2.51%)。此外,给予研究机构的资金在2010年前每年将提高3%,并有60亿欧元投入纳米、生物和信息工艺
选自德国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