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教育概况
教育事业
奥地利的国家教育事业可以追溯到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1774年进行的教育改革(确立了公共教育事业和6年制义务教育)。1869年,义务教育扩大到了8年。1918年以后,维也纳市教育委员会主席奥托· 格洛克尔的教育活动大大地推动了奥地利的义务教育改革。格洛克尔提倡一种不分性别,不分出身,让所有儿童都能享受的最佳教育。1962年,颁布了一个全面教育法,重新调整了奥地利的教育事业,其中义务教育从8年提高到了9年。从1993年起,随着残疾学生融入正规教育事业,奥地利的教育实现了一个重大改革。
当今的教育体系
1962年颁布的教育法构成了当今教育体系的法律基础。这项法律的修改需要议会中三分之二多数同意。联邦负责制定教育事业外部管理的立法原则,相应的执行法和实施细则由各州负责制定。从1975年以来,公立学校基本上采取了男女同校的方式。上学是免费的。您在下面可以得到奥地利教育体系概览:
基础教育
念完4年小学以后,对10岁的孩子来说,有两条继续学习的道路可供选择,即初级中学或者普通高级中学。4年初级中学毕业后,还要上一年多种技术班。接着,便可以开始享受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同时进行的双边职业教育。初级中学毕业后,学生也可以转到普通高级中学的4年高中部学习,或者在一个中级(2到4年)或者高级(5年)职业学校完成学业。对于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来说,国家设有各种特殊学校,或者也可以要求融入普通教育中。普通高级中学的学制原则上是8年。完成4年初中部的学业后,也可以转到中级或者高级职业学校里。这两种学校类型都以取得上大学资格的高级中学毕业考试(Matura)结束。对艺术大学和造型艺术学院来说,规定有特殊的招收条件。
继续深造的学校
普通高级中学分为3个基本类型:高级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经济实科中学。直到3年级,这些形式都是统一的,而从3年级起,在具体课程(如拉丁语或者现代语言)上开始出现差别。在高中部阶段,差别取决于可选择的必修课程。在选修专业框架内,可以附加选择一个个人的教育重点。职业教育按照两条制度化的途径进行:要么选择规定学徒教育在工作岗位和职业学校同时进行的双边职业教育体系,要么在中级或者高级职业学校完成教育。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除了进行普通义务教育以外,还提供各个行业领域的职业深造。在2到5年期限内,可以达到一个完全的专门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多种多样:有商学院和商业学校,有人文职业学校和农林学校,还有各类技术,手工艺和工艺美术职业学校。这类学校的毕业文凭得到工商管理法承认。由于在这样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桥梁和通道”体系,因此,各个教育分支之间的跨跃是可能的。由于学校自主权的实施,在德语,数学和现代语言课程中可以创建考虑到学生能力的成绩小组。另外,每所学校都可以制定出一门受形势决定的专门课程。依靠学校自主的教学计划,学校有可能通过专门的重点来表现自己明显的特色,如在音乐或者体育特长方面。在维也纳,有一系列具有公法资格的,用外语教学的私立学校。“维也纳国际学校”和“达努贝国际股份制学校”能够使孩子们从5岁一直读到学士学 位。在“美国国际学校”和“维也纳克里斯蒂安学校”里,孩子们可以按照美国学校的模式一直读到第12年级。法语“维也纳法国学校”是一所奥地利共和国与法国签订条约而设立的公立学校,主要被驻维也纳的“国际公社”所接受。除此以外,在维也纳还有很多不具有公法资格的私立外语学校,如日语,阿拉伯语和瑞典语学校。中国和俄罗斯驻维也纳代表机构办有使馆学校,其中同样可以完成义务教育。
国外的奥地利学校
奥地利目前在伊斯坦布尔,危地马拉城,布达佩斯和布拉格办有德语学校。此外,在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建有双语学校。这些学校的毕业文凭等同于奥地利的高级中学毕业考试,具有上大学的资格。在国外的奥地利学校里,也有奥地利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他们也在其他国际学校里用德语讲课。另有200名奥地利教师在欧洲范围内担任语言助教或者交换教师。在欧盟教育计划Sokrates II框架内,学校教育活动(Comenius)特别提倡外语能力和对他国文化较好的理解。为此,许多在跨国伙伴基础上的革新项目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来自三个不同国家的学校为一定的课程制定授课计划。其中交流语言是英语,交流方式是通过电子邮件。构成这样一些共同项目的基础是业已存在的,主要投身于外语项目的校际关系。
教师和教育者的培养
公立小学,初级中学和特殊学校的教师是在师范学院培养的(6个学期)。中级和高级学校教师的培养,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而言,绝大部分是在大学完成的。而职业师范学院则承担着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以及部分专业理论课程教育。根据不同的学校类型,教师进修也分别在不同的师范学院以及通过许多进修计划来进行。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组织的兴起几乎完全是由个人发起的。宗教团体,志同道合者团体,职业组织和同业代表机构以及文化协会都提供相应的教育计划。国家机构按照终生学习的原则,也增加了为成人教育提供的机会。联邦教育,科学和文化部方面资助了许多改进教育需求和以创造社会和地区机会均等为目的的项目。重点是补修教育毕业文凭,上大学的资格考试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考试。同样,自学,远程教学和区域性教育工作也得到了支持。
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
在为21世纪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时,教育管理部门考虑到了大的发展趋势,如人口增长,社会政治变化以及个性化过程加快等。与此同时,学校会日益成为一个学习社会关系的空间,也就是说,学校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传授生存能力。在未来,提出正确的问题则要比现成具备回答提问的书本知识更重要。这期间,文化技术手段之所以得以拓宽,是因为孩子们从小就必须学习操作新的传媒工具。传媒教育和操作电脑以及互联网属于拓宽学校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学校自主负责意识的提高,因此,在自主决定范围内,首先考虑的是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教学计划现代化的进程也发生了变化,整个知识分成两个领域,即核心领域和拓宽领域。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在整体素质培养上,强调创造性音乐教育和传授对整个社会重要的价值意识。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也要获得社会素质和合作能力。此外,传授价值意识,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以跨专业的课程方式进行,首先涉及到环境,跨文化学习和政治教育等方面。 2001/2002 学年里,约有1百21万学生在5.49万多个班级学习。联邦教育,科学和文化部2002年为教学领域的预算资金为56亿欧元。
欧洲教育网络
奥地利的整个教育事业要与2000年开始生效的欧洲教育计划Sokrates II联系起来看。其中学校教育计划Comenius,成人和继续教育计划Grundvis以及语言和技术教育计划Atlas和 Lingua具有特别的意义。依靠这些计划,许多跨国项目得以实施。此外,对奥地利的学校来说,还有可能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校网络体系。这个1953年建立的首创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了171个国家的7,000所学校。此间,有44所奥地利学校属于其成员。它们因此进入了一个世界范围的网络,可以参加各种国际活动和项目。
奥地利科学与研究
大学和造型艺术学院
奥地利的大学同样是教学和研究之地。大学对每个公民敞开,所有专业方向都可供选择,只要拥有符合教育要求的先决条件(高级中学毕业考试)。除了普通的入学许可所要求的高级中学毕业考试(Matura)以外,对于没有参加高级中学毕业考试的人来说,只要具备一定的先决条件,也可以允许进入大学学习。这些条件是大学学习资格考试和职业学校毕业考试。要进入艺术大学学习,则必须参加相应的录取考试。 从2001年开始,奥地利大学实行学费制(每个学期约交360欧元)。需要社会救济的学生在取得了相应的学习成绩时,可以获得学习资助。外国学生 — 除了欧盟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无国籍者和日内瓦公约规定的难民以外 — 同样要交学费,只要在相关国家里奥地利人也需要交学费。大学毕业是硕士文凭,代表着可以从事较高水平的职业。博士学习文凭在更高一层上标志着毕业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入学许可规定方面,外国学生与本国学生同等对待。附加条件是通过奥地利的高级中毕业考试,或者出具与奥地利的高级中毕业考试同等价值的考试证明,取得直接进入所在国家一所大学学习的资格证明以及足够的德语知识。在一定的专业方向里,由于学习位置有限,对外国学生存在着不录取或者限制录取的规定,欧盟国家公民除外。在奥地利,为外国人专门开设了许多服务于语言和其它深造的学院,语言班和研究班。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说,开办了由奥地利国家资助的相应课程。奥地利目前有22所大学,600多个专业方向。下列大学按其创办年代排列:
2001/2002学年,在奥地利大学注册的正式学生为176,402人。其中外国学生为28,150人,占总数的15%。大学教学人员总共为15,000人。过去数十年里,通过设立新专业方向,地区新建大学以及扩大现有规模,大学的教育范围拓宽了。1975年,除了对大学组织的合理化改革以外,首先也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大学成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各个群体获得了在学术委员会里代表自己利益的权利,因此确保了所有参与者发表意见的民主原则。1993年,在继续组织改革的框架内,大学在人事和预算自主权上获得了更多的决定权限。大学成员各个群体在大学决策过程中的参与体系得到保留。这样,大学有可能自己对招聘直到大学教授一级的人员,对拨给的预算和内部的划分作出决定。这种从联邦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向大学的权限转移使奥地利的大学有可能以独有的特色参加与其他国家大学的竞争。大学在不同层次上的管理既有同事式的组织,也有专一的机构。这种体系使决策过程既快速又有效,同时也可以保证通过民主组成的,同事式的,并且对准则权限负有义务的机构进行十分有效的监督。1997年,大学教育法进行了改革,除了重新调整和分散权力以外,也精简了管理,澄清了权利。2002年,大学转变为公法全权法人资格。在维也纳,格拉茨和因斯布鲁克创办了医科大学。大学从现在起可以自主地决定各自的内部组织。通过这个改革,奥地利的大学教育法在欧洲化进程中又前进了一步。2002年,奥地利的大学以及专科学校的经费(包括建筑费用和对重点科学和研究项目的资助)总计为25亿欧元。
专科学校
1993年,大学教育开始走向多样化:从1994/95冬季学期起,奥地利也设立了专科学校教程。这些专科学校提供了一种既科学又贴近实践的教育。专科学校不仅面向高级中学学生,而且也面向双边体系的毕业生。专科学校毕业至少要经过6个学期学习,并且可以获得学位。接着专科学校,可以在大学里开始博士学习。2003年一学年,奥地利的专科学校共开设了120 门专业课程。
专业进修学院,专科学院和大学进修
通过高级中学毕业考试(Matura)以后,除了进入职业生涯和大学学习以外,还有其它享受教育的可能。培养职业能力的文凭可以在专业进修学院或者专科学院获得。有10个不同的教育方向可供选择:
除此以外,为了进一步深造,还可以完成大学课程。无论是正式生还是旁听生都可以修这些在固定的学习计划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课程。为了方便就业者的学习,授课绝大多数安排在晚上或者以集中专题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大学课程拥有独立的考试体系,上课要承担费用。
奥地利科学院
奥地利科学院成立于1847年,是奥地利大学之外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作为研究机构,其重点在基础研究方面。科学院是一个独立的,选举自己院士的团体。科学院分为一个数学自然科学学科和一个哲学历史学科。院士分为三类:名誉院士,正式院士和通讯院士。国内国外的学者都可以被选为院士。科学院以各个委员会的形式负责管理一系列研究项目和研究院,其中有几个具有悠久的历史。科学院的研究活动要定期接受评估。国际上不少享誉极高的研究机构在奥地利科学院的组织框架内从事研究工作,如康拉德·劳伦茨比较行为研究院,录音研究档案馆,奥地利传记词典研究所,许多物理研究所,一个航天计划研究所或者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科学院为科学研究成果颁发15个奖项。
奥地利的科研格局
在组织研究范围内,联邦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占主导地位。她依靠自己的协调权限,负责法律上的一揽子规定和战略发展。她是整个大学研究的上级服务机关。较大一部分实质性研究是在大学范围以外完成的,要么是作为联邦部委的委托研究项目,要么是在像科学院及其下属许多研究所一类专门研究机构里进行的。有很一大部分研究也是由经济部门实施的。在奥地利,约有3.1万人工作在约2,700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开发领域。由于研究项目不同,各个研究机构的组织千差万别。除了国家专门研究机构以外,还有像塞贝斯多夫奥地利研究中心一类的协作研究机构。为了使奥地利的科学研究在东欧开放和加入欧盟以后达到最佳水平,建立了作为总组织的“奥地利科学研究中心”,其中成员有塞贝斯多夫研究中心和施泰尔马克州的大型研究机构约安诺姆研究股份公司。作为国际上知名的研究机构,还要提到的是克里斯蒂安▪多普勒协会,奥地利经济研究所(WIFO)和高级研究院(IHS)。国家对研究的资助为推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创立了准则。对基础研究来说,确立了青年科学家启动计划。在得到承认的尖端研究领域,金额很高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奖提供了最大可能的自由和灵活。计划5年期限的研究重点和资助期限可达10年的,覆盖面大的专门研究领域以及职能部门研究领域的主导性研究重点使这个纲领更加完善。作为2000 - 2003年度的典范,值得提到的重点是:基因组研究,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民主发展研究,大众对科学的认识研究,地球环境问题观察,文化状况研究,性研究等。
奥地利的 国际科研合作
像奥地利这样的小工业国家需要同其他国家的伙伴进行全面和密切的合作。过去数十年里,奥地利签订了一系列关于科学和技术合作协议(如同保加利亚,中国,法国,以色列,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和匈牙利)。对奥地利来说,积极参加欧盟研究和开发框架计划是挑战和机遇。这有利于改进质量水平和提高竞争能力。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合作都符合奥地利的期望。奥地利以1,350个研究项目参加了第5个欧盟框架计划(1998 - 2002年)。欧盟计划资金中划拨给奥地利参加者的额度为2亿8千多万欧元。奥地利共同参与制定了第6个欧盟框架计划(2002 - 2006年),并且也能够对计划作出重要的强调。2001年12月,欧盟成员国研究部长统一签署了总预算为175亿欧元的第6个欧盟框架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下列专门项目:
同样,奥地利也参加了COST(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合作)项目(如通讯,交通,气象学,生物技术等)和EUREKA(市场主导的工业研究与发展网络)计划。作为核心咨询点,1993年就设立了一个国际研究和技术合作办公室(BIT)。除了已经提到的奥地利科学院作为基础研究的核心合作机构以外,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国际信息处理合作机构(IFIP),国际自动化控制合作机构(IFAC),或者国际埃尔文▪施罗丁格数学物理研究所(ESI)也是国际研究者在奥地利的会聚之地,并且在专业世界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社会科学领域里,与之并驾齐驱的有国际文化学研究中心(IFK)或者人类科学研究所(IWM),她们把主题重点首先放在中欧和东欧的政治和经济思想领域以及性别研究方面。面对欧盟的东扩,奥地利研究合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与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合作。除了框架计划以外,欧盟还提出了一系列计划和倡议。这些计划和倡议并没有确立在框架计划的法律结构里,因为它们要么是属于另外的研究主题范围,要么就是力图对最新的技术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资助需要作出快速的反应。在1996-1999年期间,属于其中的有INFO 2000(发展欧洲多媒体计划)或者MLIS(多种语言信息交流计划)。
选自奥地利政府外交部网站
l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