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经济概况
结构与框架条件
1995年加入欧盟以后,奥地利进行了结构的改动和调整,如在通讯和能源领域的自由化和银行与工业的私有化。是的,奥地利很好地经受住了这些深刻的变革,一步一步地创造了符合时代和全球发展的必要的框架条件,以维护她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无论怎么说,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奥地利不管是在欧盟还是在世界上都属于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许多奥地利跨国企业集团 — 如在食品、贸易、建筑、银行等领域 — 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改变着传统的结构模式。
经济结构转变的主要标志是三个产业逐步而持续的变动。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是工业生产,第三是服务行业。在就业和创造价值份额方面,首先是第二产业以牺牲第一产业的份额为代价而增长的。接着是服务行业的增长把第一和第二产业挤到后面。其中的原因是,从需求方面看,由于收入增长,需求不断变化;从供应方面看,生产效率提高。1951年,奥地利尚有三分之一的人从事农业和林业,38%的人从事工业产品制造,服务行业占30%左右。2002年,从业于第一产业的人数仅占1%左右,第二产业为29%,而在第三产业里,独立职业者已经达到70%。这就是说,25,860人从业于第一产业,879,790人从业于第二产业(其中从事产品制造的有598,599人),2,157,862人从业于第三产业(其中1,331,148人从业于私有服务行业)。从1973年以来,按照就业情况来看,服务行业成了奥地利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行业。1973年,在本国工业领域的非独立就业人数为676,000人,也是历史最高水平。从此以后,这个数目日益下降。2002年,只有393,000非独立就业者。从1973年到2002年期间,工业就业人数大约减少了280,000人。与此同时,工业领域里的服务行业份额和项目外包不断增长。后者指的是,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把以往在企业里为生产提供的服务类部门分离出去。这种结构转变导致了靠近工业领域的服务行业的增长,当然不再局限于工业领域。
奥地利的工业继续处于欧盟领先地位。根据奥地利经济研究所(WIFO)进行的一个比较来看,从1985年以来,奥地利在欧盟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从2.1%上升到2.7%。增长涉及到传统工业产品和劳动密集领域。在欧盟生产价值中占5%以上的奥地利行业是:音像和数据设备生产,体育器械,通讯设备,电视,照相和摄像技术,木制结构部件和成型组件以及除电子发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以外的半成品。根据奥地利经济研究所的分析,奥地利的工业具有竞争能力。她在欧洲生产效率方面名列前茅就是一个证明。奥地利的经济地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有利因素是劳工的高素质,对工业集群公司的支持,法律制度和很高的生活质量。而不足方面是人工费用高,官僚作风严重。这两个领域存在的问题正在解决之中。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逐步得以实施,因为要顾及到这个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的现状,这也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事。世界经济论坛(WEF)最近在评估各国的竞争能力时,也签发了一份良好的证明,奥地利2002年的排位是第18名。受到批评的依然只是居高不下的公共支出和所得税。世界经济论坛尤其对奥地利的管理质量大加赞扬。另外,奥地利以公立学校的质量,改善大气质量措施和社会安定局面也赢得了赞赏。
奥地利经济数据
过去几年里,国际上不利的框架条件也对奥地利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奥地利经济研究所(WIFO)的预测,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2004年为1.4%。奥地利以此居于欧盟平均水平。2002年,奥地利的通货膨胀率为1.7%,继续属于欧盟价格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中通讯领域的自由化,季节性商品和通过在电力和煤气领域开放市场而实现的降低税率共同决定了比较低的物价上涨率。根据奥地利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03年,奥地利的通货膨胀率为1.3%。尽管经济增长受到发展状况的限制,但是,奥地利的就业形势始终处于欧洲的前列。2002全年,就业人数为350万人。非独立就业人数为31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21,461人。虽然失业人数增长到203,885人(平均水平),然而,2001年,长期失业人数则大大减少了。按照欧盟的计算,这意味着2002年的失业率为4.3%,与国际上相比,奥地利再次呈现出引人注目的低失业率。2001年,雇佣关系的15%涉及到短时工作,女性约占32%,而男性仅占3%。反常的雇佣关系,如短时就业,也出现了快速上涨的势头。2002年,奥地利长久以来首次出现了占国民生产总值0.4%的效率结算盈余(3亿欧元)。2003年,同样期望取得占国民生产总值0.4%的盈余。目前,首先是商品和服务行业的结算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2002年,国家负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3%。在奥地利稳定计划框架内,预计2003年国家的负债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到2007年,国家的负债率应该降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下。2002年,所有国家预算的赤字为国民生产总值的 -0.2%,而在上一年却达到了占国民生产总值0.3%的结余。
2003年联邦预算
2003年联邦预算预定支出约614亿欧元,收入574亿欧元,行政开支缩减39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2003年,欧盟马斯特利希条约规定的奥地利联邦赤字同样是39亿欧元左右,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考虑到联邦各州和行政区的预算 — 预计可达国民生产总值0.5%的结余,2003年联邦预算草案符合在奥地利稳定计划中所确定的全年赤字目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 2003年预算持续地支持着以内外经济稳定为目的的奥地利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则。2003年的预算中,主要经费消减是通过业已开始实施的结构改革,首先是管理领域的结构改革来实现。在人员问题上,全面实施消减经费措施。在教育领域,要通过减少课时来实现节支。2003年的养老金保险改革不仅要在2004年达到减少预算负担的目的,而且首先要为奥地利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财力上持久和持续的可负担性提供根本保证。通过这个改革,提前退休制度被取消了,延长从业年限在经济上的刺激加强了,保险原则扩大了。2003年,从收入方面来看,持续性的经济发展低潮将会带来不利影响。然而,通过地产私有化以及向联邦不动产有限股份公司出售地产的收入也并入预算。
劳动市场 — 就业
联邦政府的劳动市场政策战略立足于把劳动力的需与求合理和持续地协调起来。劳动市场服务局(AMS)的工作重点始终是面向青年人和年龄较大的人,为此,联邦政府也大大地加强了自己的提案。另一个领域是 — 与国家的就业行动计划(NAP)相适应 — 进一步扩大女性重点计划。在支持劳动市场框架内,2002年,资助了大约219,200女性。女性占所有资助人数的56.4%,其中在培训资助方面,女性最高占到57%。加强对年龄较大人群(45岁以上)的资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取预防措施,堵住失业的路子,维护就业活动,二是让这个群体直接融身于就业之中。为了减少长期失业人数,劳动市场服务局制定了针对个人的负责计划,以确保劳动市场政策措施及时和有的放矢地得到实施。借助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措施,如公共福利就业项目,社会经济企业和公共福利劳动力转让等,使长期失业者就业或者得到培训。2001年,国家为劳动市场的支出分别是:在被动救济方面(失业金,困难补助,病休补贴,特困补助,特殊资助等)为26.84亿欧元;积极支出,如咨询,中介,培训和工资补贴等,为9.4亿欧元。2003年6月,正在培训的人数为36,000左右。 2002年,奥地利的非独立就业人数约为3,155,200人,独立就业人数为40多万,失业人数为232,400人。按照欧盟计算的失业率来看,奥地利始终呈现出一个相对来说有利的劳动市场形势。2002年平均失业率是4.3%,明显低于欧盟7.7%的平均水平。只有荷兰(2.7%)和卢森堡(2.8%)在奥地利之下。而在青年失业方面,奥地利以6.9%的低失业率仅次于荷兰,处于第二位(欧盟平均失业率为14.9%)。反常的就业形式,如短时就业,越来越多。2002年,有212,000人就业于这样的雇佣关系里,其中女性为151,500人(71.5%)。这些就业形式首先集中在贸易,旅游以及地产,研究和与企业相关的服务领域。除了国家教育 — 对劳动市场来说,教育是一个根本的先决条件 — 保持高水平和正确实施以外,灵活性处理对就业也起着重要作用。就此而言,有必要把灵活的工作时间维持在一个与社会的保护需求相对应的适度的状态。这也赋予了奥地利社会伙伴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工会与教会在共同反对过于灵活化的行动中显示出了力量。由于经济部门开拓了新的学徒职业,从而创造了新的学徒位子。其中8个学徒职业分布在9个新领域内,这首先意味着在服务行业里新的学徒位子具有了新的潜能。此外,电子和金属领域面对新的技术挑战,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造。这些新的职业分支主要涉及到信息,微电子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复制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纺织领域的新技术以及金属和电子行业当前的革新技术等。
旅游经济
奥地利是一个山国,是中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旅游是奥地利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2002年,旅游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6%,旅游和业余经济的销售额增长到264亿欧元。这一年,在奥地利登记过夜的游客达1.168亿人次,其中外国人占85.75%。2002年,按照过夜人数,外国游客主要来源国家是(以1,000人为单位):
德国 53,364
荷兰 8,189
瑞士 3,280
英国 3,232
意大利 2,809
美国 1,338
东欧 3,166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独联体国家)
直接投资
过去几年里,奥地利的地位明显地赢得了吸引力。2002年,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8亿欧元。奥地利企业总计向国外投资57亿欧元,其中60%(34.2亿欧元)流向中欧和东欧国家。属于奥地利直接投资最主要的目的国有捷克,波兰,克罗地亚,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奥地利在中欧和东欧国家的绝大多数直接投资是在金融领域(银行和保险业)。奥地利占欧盟人口的2%,但在欧盟的东欧贸易中占8%以上。斯洛文尼亚今天已经成为奥地利产品人均最主要的订货者。
跨行业网状联合公司 — 集群公司( Cluster )
集群公司是一种由主体企业以及提供类似或者互补服务的直接和间接供货企业联合组成的跨行业网状联合公司。通过在营销、收购、培训和战略等方面的合作,可以利用大规模和大联合的长处。作为欧洲首创,AC--Styria(施泰利亚汽车制造集群公司)完成了迈向自成体系的步子。施泰尔马克州的汽车制造集群公司在国际上树立了典范。施泰利亚汽车制造集群公司成立于1997年。1999年,公司组成了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服务生产者,这个包括160多家企业和13,000就业者的网状联合公司向所有的成员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
施泰利亚汽车制造股份有限集群公司由六个股东负责,他们是由组成集群公司的六个联合体选举产生的。其中像施泰尔—戴姆勒—普赫汽车制造厂,AVL-List发动机研制厂和玛格纳汽车制造厂一类大型主体企业与许多作为服务,部件或者系统供货的中小型企业享有同等权利。在这160家企业中,约有20个诸如工会联合会,工业家联合会,专科学校和大学等机构。从这个集群公司建立以来,已经创造了3,000多个工作位子。州政府的资助颇具吸引力,格拉茨以外一些地区是欧盟目标II地区。这样,在格拉茨,每年从马格纳施泰尔的生产线上可以开出10万辆一流的轿车。在施泰尔,估计每年生产15,000辆施泰尔,ÖAF和MAN牌载重汽车。在维也纳 — 立兴,每年为世界各地设计和建造同样品牌的特殊运输工具达6,000辆。在施泰尔马克和上奥地利州,供货企业组成了集群公司,建立了共同的研究中心,大学也参与其中。一个以施泰尔BMW发动机厂和格拉茨AVL发动机研制厂为中心的柴油发动机制造集群公司确保了奥地利在发动机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供货商之一马格纳国际汽车销售公司的欧洲研发中心坐落在下奥地利州。拉基尔欣的米巴滑动轴承远销世界各地。林茨的奥地利钢铁联合企业阿尔卑斯山钢厂在制造车身钢板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几乎所有的第一方程式赛车车队都是由奥地利企业提供特殊驱动部件。团体精神下的联合和协作是集群公司结构的支柱。这样一来,也使中小型企业走上了革新生产和采用高新技术的道路,这对奥地利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有必要使行之有效的联合公司变成国家经济的支柱。集群公司是一个由各个不同的生产企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各种不同的服务行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形成的网状联合体。由此而出现了高效率的开发潜力,地区的竞争能力提高了,强项和实力得到了支持,并且瞄准新的价值创造链。施泰尔马克州另一个集群公司的重点是“革新木结构”,其中约有300家企业联营。萨尔茨堡州有两家集群公司 — 通讯和木材加工。下奥地利州的一家集群公司包容了水,能源,环境,食品和替代能源诸领域。企业家协会努力寻求建立一个教育集群公司。此外,17个国家环保公司组成了第13家集群公司。总的来说,集群公司的效益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交通与通讯
奥地利分别在维也纳,萨尔茨堡,格拉茨,因斯布鲁克,林茨和克拉根福特拥有6家国际航空港。目前有五家航空公司以及20座以上的飞机飞行在国际航线上。她们分别是奥地利国家航空公司(以前的奥地利航空公司),奥地利环球航空公司(以前的蒂罗尔航空公司),劳达航空公司,瑟瓦德莱因谷地飞行有限公司和阿尔卑斯山航空公司。从2000年夏季飞行时间,也就是3月底开始,奥地利航空联盟(奥地利,劳达和蒂罗尔航空公司)加入了星际航空联盟。星际航空联盟现有15个成员:奥地利航空公司,劳达航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美国),汉莎航空公司(德国),北欧航空公司(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加拿大航空公司,瓦利西航空公司(巴西),泰国航空公司,新西兰航空公司,墨西哥航空公司,西班牙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亚洲航空公司(朝鲜),日本航空公司(ANA)和英国中部航空公司。奥地利航空联盟拥有7,200员工和92架飞机,年运送旅客8百80万人次,飞往64个国家的122个机场。在联盟里,成员保持独立地位,没有资本联系。首要的是在航线服务上的协作。
奥地利联邦铁路采取积极措施,为欧盟在铁路领域的市场开放作好准备,因此也加大了对铁路网络的投资。根据1999年初购买特快/区间货物运输的模式, 还要继续购买其它运输公司。由于接管了在东欧已经确立强大地位的特快和区间运输公司,奥地利联邦铁路在货运方面的营业额进一步提高了。1999年中期,颁布了有关调整铁路运输市场的法令。在铁路领域,一个“铁路调节器”保证了市场开放过程中的合理竞争。与铁路相比,公路虽然失去了市场份额,但是投资依然在继续:所谓的“奥地利交通一揽子计划”表明投资需求为451亿欧元,其中299亿欧元用于铁路,150亿欧元用于公路,2亿欧元用于多瑙河。在今后10年时间内,计划投资173亿欧元,其中109亿欧元用于铁路,63亿欧元用于公路,1亿欧元用于多瑙河。到2010年,要建成通往捷克的北部高速公路(考虑到欧盟的扩展计划,这条高速公路迫在眉睫),维也纳环城高速公路以及两座多瑙河新桥,通往匈牙利的公路连接也要改造。建设费用全部由联邦承担。这个计划的资金要从高速公路费收入以及不久将开始实施的载重汽车过桥费中筹措。 2001年底,允许通过的载客汽车,小型摩托车,摩托车和载重汽车(包括油罐车)分别为4,182,027、346,591、295,843和331,394辆。2003年上半年,允许新增了162,935辆载客汽车(增幅为4.5%)。
自1998年初通讯在奥地利实行自由化以来,奥地利通讯公司(TA) 基于来自新的通讯公司方面快速增长的竞争不得不进行大幅度改组(2003年,有65家经营通讯的公司活跃在奥地利市场上)。 2002年底,奥地利有6百50万移动电话用户(SIM卡拥有者)。作为奥地利通迅公司—移动通讯(占市场份额的44%)的竞争者,活跃在市场上的有3家手机网络公司: T移动通讯公司(30%),联通公司(20)和环球通讯(6.25%)。后者是2000年初上市的。在最重要的位置标准—通讯—方面,奥地利经济地位的质量明显地提高了。根据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一份国家报告中统计,由于奥地利实行了通讯自由化,对国民经济重要的费用节支为5亿欧元。到2005年,所有正式手续都要通过互联网办理。没有个人联网的人,可以在行政区政府大楼和财政局或者地区管理部门找到这样的设备办理。公民信息体系HELP首先联通了一千个行政区,到2003年,大部分行政区都要包括进去。在邮政业方面,也广泛地实施了适应市场的改革和现代化。此外,奥地利邮政有限公司也积极参加了各种以发展新的邮政服务,改进邮政质量以及协调战略发展过程为目标的国际计划。
能源经济
在奥地利整个经济中,电力经济构成了一个重要领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奥地利三分之二的电能是通过水力获得的。1998年颁布的电力经济和组织法(ElWOG)促使奥地利国内电力市场方针的转换,因此为加强奥地利的竞争地位创造了框架条件。这个法规确定,到2003年逐步开放市场的35%。然而,随着对这个法规的修订,2001年10月,奥地利的电力市场就已经实现了100%的开放。提早修订1998年颁布的电力经济和组织法的原因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对逐步开放市场的规定不满意。自从实行自由化以来,生产和销售领域都被置于竞争之中。随着(大宗)交易现在成为可能,新的价值创造链又增添了新的一环。大宗交易市场的参加者是电力生产者,供应者,商人,经纪人和大工业顾客。随着自由化的实施,奥地利的每个电力顾客都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供应者。竞争局面促进了有效的价格形成,并以此提高了各个市场参加者的生产效率。自由化在奥地利的实行战略性地决定了所有者的结构和价格政策。就在实行自由化的准备阶段,价格已经被顾客群体相应下调了,从而使各个群体的地区差异绝大部分被取消了。与个人用户和中小型企业相反,工业顾客领域的价格发展显得不够明朗。然而,在这个顾客领域内,电价也回落了。
财政政策和货币经济
2003年,奥地利将会出现占国民生产总值0,4%的效率结算盈余(2002年:0.4%)。当前,首先是商品和服务行业的结算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2002年,奥地利净付欧盟预算的额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1%。本年度资本通量的余额表明净资本的流出为46.2亿欧元。对此产生负面影响的尤其是在国外的直接投资和组合投资。所有国内大银行和许多私有银行都提供了互联网银行业务。这种支付形式发展成为绝对的流通形式。1999年7月,联邦持有的维也纳交易股份公司的股份出售给了33家在维也纳注册的企业。从1999年初以来,所有国内的股票都以欧元报价。在国家为参股担保的范围内,资金担保公司(FGG)和毕格斯资助银行以及革新代办处承担义务。1999年,比格斯资助银行将首批“利润价值证券”推向了市场。这样一来,也可以向小型企业提供自由资本,资本提供者可以为此通过奥地利经济服务股份公司的自身资本担保而获得一个票面价值为50—100%的担保。
农业,林业和水经济
在过去几年里,农业和食品工业是奥地利加入欧盟后必须进行彻底调整的两个领域。扩大补偿支出与收入损失形成了对立,尤其表现在环境计划(ÖPUL=奥地利环境计划)的实施中。尽管如此,在共同市场里,生态发展在奥地利农业一体化和重新定位的过程中依然取得了全面的成功。70%的企业和90%的面积加入了奥地利的环境计划(ÖPUL)。而欧盟在这些方面的平均水平仅在20%左右。在土地生态耕作方面,奥地利在欧洲赢得了领先地位。尽管适应欧盟标准的过程很艰难以及由于疯牛病危机,货币风波或者生猪市场的价格大跌而出现市场问题,但是农业的迁移减慢了 — 从90年代前半期的5%以上降到了1997到1999年间的2.6%。奥地利约有252,000农业企业,其中没有牲畜饲养的企业约为97,000家。约80,000家企业从事饲料生产,近50,000家是纯粹的林业企业,再就是市场水果和综合企业(分别为30,000多家)。由于提高了来自公共预算的效率补偿和在生产资料方面的节支,从1996年到1999年,每个劳动力的收入平均下降了3.9%。2001年,农业和林业的最终生产值为45亿欧元(2000年:43亿欧元),其中约四分之三归于农业,四分之一归于林业。
奥地利几乎47%的面积被森林所覆盖。在3千9百万公顷森林里,每年可以生长2千7百万实积立方米木材。86.6%的森林为私有,13.3%属于奥地利联邦林业局所有。经营超过200公顷以上森林的私有林业企业占33.4%。奥地利联邦林业局有1,285员工,此间已经转换成一个股份公司。尽管木材价格低,但是奥地利联邦林业股份公司2002年度的盈利依然达到了2千2百80万欧元(2001年:1千8百40万欧元),取得了企业历史上第二好效率。自从加入欧盟以来,农业领域的收入形成取决于直接支付和效率补偿。在发展生态土地耕作方面,奥地利属于开创国之一。奥地利的生态耕作面积约占农业实用总面积的8.5%。根据2001年的分析统计,有17,493家生态经营企业,全部农场主的9%成为生态农民。这些生态企业的平均规模约为15.8公顷,符合奥地利的平均企业规模。2002年,这些生态农民为奥地利环境计划措施“生态经营方式”总共获得了7千零50万欧元,而且还得到了环境计划的其它资助。这样,在环境计划框架内,生态经营以及按照非常接近环境计划条件经营的面积占农业使用面积的五分之一。效果是:降低了化肥和植物防护剂的使用,加强了生态措施和有用手段的运用,扩大了果肉量。奥地利生态产品的30%出口,生态土豆的出口量达到60%。生态牛奶的出口约占30%。在全球经济结构转换和为国际市场作准备的过程中,当然也在农业领域存在着国家一级或者超越奥地利国界的合并趋势。如奥地利的葡萄农或者牛奶场就是榜样。
选自奥地利政府外交部网站,本网作了删节和更正
an style='fon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