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概况
瑞士人口
瑞士共居住着七百多万人口,其中80%左右拥有瑞士护照。
从1972年以来,瑞士的出生率一直低于人口增长所需。1998年,死亡率超过了出生率:这是自1871年人口统计开始以来的第一次。
根据2004年发表的人口预计:到2012年,校龄儿童(7岁到15岁)将减少到10万人。
自1993年来,瑞士总人口之所以缓慢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外来人口的入籍。瑞士外国人口的比例仍在不断增加。2006年,生活在瑞士的外国人有18.9% 来自意大利,12.3%来自塞尔维亚和黑山。
老龄人口
在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数在减少的同时,瑞士的老龄人口在不断增长。到2004年底,将近16%的人口在65岁以上。
20世纪初期,人们已经发现,女人比男人的平均寿命长。根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大约半数的瑞士妇女可以庆祝她们的85岁生日。
该项调查还表明: 瑞士百岁老人的比例是欧洲国家中最高的。 2000年,瑞士共有796位百岁老人,而1900年只有2人。
外籍人口
2001年,外籍人口入籍占瑞士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但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取得瑞士国籍的外国人口比例仍然比较低。在1992到2005年之间,瑞士每年入籍人数翻了三倍。2005年,四分之三的入籍外国人来自欧洲各国,其中三分之一在瑞士出生。
瑞士居民中的外籍人口比例相较高,2006年达到20.7% 。外籍人口的分布也十分不平均。欧洲国家中,只有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的外籍人口比例高于瑞士。
外籍儿童比率特别高。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25.8%的六岁以下的儿童没有瑞士国籍;在瑞士五大城市中,该比率高达45%。五分之一的儿童出生于父母至少一方是外国人的家庭 。
男女平等
自1981年以来,瑞士建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联邦男女平等办公室建成于1988年。1996年,禁止歧视妇女,包括工作场合的法律正式开始生效。
但是,瑞士在接受性别平等的问题上落后于很多西方国家。
“性别差指数”是由世界经济论坛在全球58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在2005年的第一次调查中,瑞士排在34位。尽管,瑞士在妇女健康和福利方面做得很好,在政治环境方面做得也不错;但在妇女经济参与和教育程度方面,得分很低。
“性别差指数”的前五名均为北欧国家。中国位于第33位,比瑞士提前一位。
瑞士家庭
瑞士人相对结婚较晚;女人平均结婚年龄为29岁,男人30岁。很多时候,人们是因为有了孩子才结婚的。大家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一对夫妇带一个或两个孩子居住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年轻夫妇经济上无法支持太多的孩子。大型住房比较昂贵,抚养孩子的费用也很高。
瑞士的离婚率在不断上升:如果情况保持不变,在2003年结婚的夫妇将有40%会离婚。
很多人结婚的理由是想要孩子。很多年轻伴侣在没有办理结婚手续的情况下,住在一起,快生孩之前才结婚。和其它欧洲国家相比,瑞士的未婚婴儿比较少:2002年,未婚生育占总生育数的11.7%,而欧洲的平均比率为30.2%。在瑞典,一半以上的新生儿出生自没有结婚的家庭里。
香烟消费
烟草消费在瑞士十分广泛。2003年,联邦健康署的数据为:15到65岁间的烟民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世界健康组织2002年的数据表明,瑞士人平均每天吸6到8根烟。在西欧,只有爱尔兰人与瑞士人每天吸烟数目相同,而只有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吸得更多。
但是,烟草消费的趋势在下降中。16岁瑞士青年的年人均消费量从1996年的2477根香烟将到了2005年的2036根。
健康专家对烟草消费的下降做出了贡献,他们提醒人们注意到香烟对健康的危害和价格的上涨。
反对吸烟的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瑞士国铁与2005年12月实行全车厢禁烟。2006年3月,提切诺州成为瑞士第一个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州。
2006年,吸烟问题被广泛讨论,以至于“Rauchverbot”(德文,意为禁烟)一词成为瑞士德语区2006年的最流行词汇。
年轻人的吸烟量也开始下降。200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15%的15岁青少年每星期至少吸烟一次,而2002年这一比例为23%。
一半以上的烟民表示愿意戒烟。
瑞士语言
瑞士有四种国语, 但每种语言的使用人数非常不同。
德语
瑞士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德文:26个州中有17个是德语州。
法语
瑞士西部地区主要使用法语,在瑞士被称为“Suisse Romande”。瑞士有四个法语州:日内瓦、汝拉、纳沙泰尔及沃州。此外,有三个双语州:伯尔尼、弗里堡及瓦莱州。
意大利语
使用意大利语的州主要是提挈诺州;此外,在格劳宾登州南部的四个山谷地区也讲意大利语。
莱托罗曼语(Rumantsch)
罗曼语只在三语州--格劳宾登州被使用。该州的其它两种语言是德语及意大利语。罗曼语与意大利语、法语同属拉丁语系。在瑞士,只有约0.5%的人讲罗曼语。
其它语言
众多外国居民给瑞士带来了多样的语言;各种外国语言的总和已经超过了意大利语与罗曼语的人数。2000年的普查表明,讲塞尔维亚语/克罗埃西亚语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1.4%。英语作为主要语言占1%。
宗教信仰
近年来,基督教成员的数目明显减少。2000年,宗教态度的大范围投票中:只有16%的瑞士人认为宗教是“非常重要”的;但比起家庭,事业,健身及文化,还是差远了。同年的另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去教堂的人数在十年中降了十个百分点。38.5%的天主教徒承认没有去教堂;而不去教堂的新教徒占50.7%。在被调查到的两教教徒中,只有71%的人表示相信上帝。 近三十年来,在教堂做洗礼,举行婚礼丧礼的人数越来越少。 2000年的普查表明:罗马天主教及主要新教(革新的传福音者),无论是绝对数目(教堂成员人数),还是相对数目(所占总人口比例)都大幅度地下降。
除了两大教派意外,其它较小的教派比例均衡。自由福音教人数占总人口的2.2%;而基督天主教占0.2%。
此外,犹太教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尽管教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太重要,但天主教和新教仍对现代瑞士社会起着塑造作用,影响着瑞士人对自身的态度。
海外瑞士人
尽管今天的瑞士十分富有,但是瑞士人的生活却不是一直轻松的。二战以前,移居海外的瑞士人一直比国外移民多。很多人离开瑞士寻求更好的生活;他们中有些人具有市场销售的才能。有些人只是暂时离开,而有些人则是永久地移民了。
大约450年间,瑞士最著名的出口“产品”是雇佣兵。从1400年到1848年,大约二百多万的瑞士雇佣兵在外国军队里服务。
19世纪时,一种和平的出口“技术”--奶酪制造使大量瑞士人移民俄罗斯及其它欧洲国家。著名的提尔西特干酪(Tilsit)就是由俄罗斯的瑞士移民发明的。
自16世纪起,一些瑞士人因宗教迫害而逃往其它国家。随着激进的新教再洗礼教派的扩张,欧洲各国的追随者不得不逃亡到更远的地方。今天美国著名的孟诺派(Mennonite)及门诺派(Amish)就是由当年的宗教难民组成的。
1850年到1914年间,瑞士移民大约有40万人。他们在南北美洲的一些地方建立了小小的“瑞士殖民地”,常常以他们的名字或出生地的名字命名。例如,在美国就有26个乡镇以伯尔尼(Berne)的名字命名;被称为卢塞恩(Lucerne)有16个。
瑞士文化
瑞士文化受到其地理位置和多语言性的影响,在文学、艺术、建筑、音乐、宗教及习俗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多样性。
瑞士山区的文化与平原的不同,不同的语言地区的文化差异显著,主要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地区之间也存在文化差别。
现代瑞士建筑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出生地在瑞士。勒•柯布西耶出生于1887年,原名查尔-爱杜阿•让奈瑞(Charles-Edouard Jeanneret)。他的作品从城市规划到家具设计应有尽有,丰富多彩。1922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个人建筑原则:合理性,经济性和功能主义。
马利奥•波塔(Mario Botta)、赫尔佐克(Jacques Herzog )和默龙(Pierre de Meuron)毫无疑问是最著名的瑞士现代建筑师。
波塔的建筑包括瑞士及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卢加诺的教堂、银行甚至公共汽车站。他设计的博物馆包括巴塞尔的汀格利博物馆(Tinguely Museum),纳沙泰尔的迪伦马特中心(Dürrenmatt Centre),以及美国旧金山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塔还在很多大学任教或担任荣誉教授。
在2003年2月,由赫尔佐克和默龙设计的伦敦拉邦舞蹈中心(the Laban Dance Centre)正式落成。赫尔佐尔和默龙在伦敦设计的两座建筑都获得了奖项:其中之一是由岸边电力站重新设计而成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另一座是著名的伦敦拉邦舞蹈中心(the Laban Dance Centre)。泰特现代美术馆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建筑得以扩建:赫尔佐克和默龙负责扩建工程,计划将在2012年完成。他们还设计建造了巴塞尔的绍拉格(Schaulager)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将货舱和博物馆巧妙地结合起来,别具新意。才外,赫尔佐克和默龙还负责设计了瑞士巴塞尔足球场和北京2008奥运会馆“鸟巢”。
世界很多国家都可以见到富有创造力的瑞士建筑:美国伯士顿的查尔斯大桥是由瑞士建筑师克里斯蒂安•门(Christian Menn)设计的;巴塞尔的丁那与丁纳(Diener + Diener)扩建了柏林的瑞士大使馆,他们将新建筑与部分19世纪古老建筑结合在一起。
其它著名建筑还包括由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设计的瓦莱温泉及位于达沃斯,由安内特•纪贡(Annette Gigon)和迈克•盖伊尔(Mike Guyer)设计的基希纳博物馆(Kirchner Museum)。
瑞士绘画雕塑
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初的著名瑞士画家有阿尔贝特•安卡(Albert Anker),阿诺尔德•波克林(Arnold Boecklin)和费迪南德•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对二十世纪影响巨大的一些艺术家出生或生长在瑞士,如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及以瘦长人型雕塑著名的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66)。
让•汀格利(Jean Tinguely,1925-1991)是瑞士引以自豪的艺术家。他的设计冲满创造力,丰富多彩,蕴含哲理:机器无意产生的废屑能够创造特殊意义。汀格利的朋友,伯恩哈德•卢根比尔(Bernhard Luginbühl,1929-)也使用废铁创造巨大雕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瑞士艺术家马克思•比尔(Max Bill,1908-94)进一步发展了“具体艺术”(与“抽象艺术”相对)的形式,使之更加流行。“具体艺术”的原则是:材料使用的经济性及合理性。比尔将“具体艺术”定义为“和谐测量与法则的纯粹表达”。
“具体艺术”出现在瑞士也许并非巧合,瑞士正是一个崇尚实用性和秩序的国家。
与此同时,虚无主义的“达达运动(the
nihilistic Dada movement)”诞生在苏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憎恶和理想破灭,“达达主义”因此尔产生,并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汉斯•阿尔普(Hans Arp)是苏黎世达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品保存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里。
很多瑞士艺术家因其荒谬而游戏的艺术作品而成名。超现实主义派的梅雷•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设计了“皮草早餐”系列,目前正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瑞士文学德语作家
瑞士文学著作中最著名无疑是:海蒂。海蒂作为最受欢迎的儿童故事的主角,远远比作者约翰娜•史比里(Johanna Spyri,1827-1901)更加名扬海外。海蒂甚至已成为瑞士的象征之一。人们一提起瑞士,首先进入脑海往往是海蒂和巧克力,奶酪,手表,还有银行。这些都是草地雪山与阿尔卑斯风景的近义词。
瑞士古典德语文学包括牧师耶雷米阿斯•戈特赫尔夫(Jeremias Gotthelf,1797-1854)的作品。他主要描写瑞士艾门塔尔(Emmental)的乡村生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黑蜘蛛》(Die Schwarze Spinne)。短篇小说家凯勒(Gottfried Keller,1819-1890)主要描写十九世纪的中产阶级生活。凯勒反对瑞士民族文学的说法,坚持瑞士作家的作品应属于各自语言的文学:例如,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属于德国文学。
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1878-1956)是二十世纪早期现代主义的先锋作家。但他的名字常常被同期作家掩盖,如赫尔曼•赫塞(Hermann Hesse),弗兰茨 卡夫卡(Franz Kafka)和罗伯特•穆西尔(Robert Musil)等。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赫塞出生于德国,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士作家卡尔•施皮特勒(Carl Spitteler)获得。他的获奖作品是长篇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Olympischer Frühling),共由五部分组成。
马克思•费里施(Max Frisch,1911-91)无疑是二十世纪瑞士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作品包括《认为技术决定一切的人》(Homo Faber), 《比得曼和纵火犯》(Biedermann und die Brandstifter),以及长篇小说《施蒂勒》(Stiller)。另一著名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同样在瑞士享有盛名。2001年,他的作品《物理学家》(Die Physiker)和《诺言》(Das Versprechen)被好莱坞拍成电影。
瑞士电影
瑞士的电影工业并不发达;与其它欧洲小国一样,瑞士电影业需要政府的支持。国家补助无法完全满足三个语种的需要,因此瑞士在电影生产上比其它欧洲国家落后。
除了对于某些特定的影迷,瑞士电影在世界上可能鲜为人知。首先,如何定义“瑞士电影”是个问题:一部由瑞士导演执导的好莱坞电影算是瑞士电影吗?还是必须是在瑞士拍摄,由瑞士演员演出,主题表现瑞士生活的电影才算得上瑞士电影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来自瑞士法语区的一些导演,如阿兰•泰纳(Alain
Tanner)和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将瑞士电影搬上了世界电影的舞台。戈达尔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瑞士家庭。他的大部分青年时光是在瑞士度过的,后来返回法国定居。他的作品深受法国电影艺术的影响。瑞士著名的电影制作人有罗尔夫•吕瑟(Rolf
Lyssy)、丹尼尔•施密德(Daniel Schmid)、弗雷蒂•穆勒(Fredy Murer)及伊夫•耶尔森(Yves Yersin)等。他们的电影作品多以瑞士生活为题材。
最成功的一部瑞士电影是吕瑟执导的«瑞士制造者»(Die
Schweizermacher)。该片制于1978年,以喜剧的形式讽刺了瑞士人在面对外国人时的困惑。施密德的«贝雷西纳或瑞士的末日»(Beresina,
or the Last Days of Switzerland)制成于1999年,也是一部黑色喜剧。穆勒最著名的作品是«阿尔卑斯的激情»(Höhenfeuer)。电影讲述的是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的乱伦的故事。耶尔森于1979年制作了电影«逃亡»(Les
Petites Fugues)。2001年,该影片被瑞士的《星期天报》评为瑞士最佳影片。电影讲述了一农场工人买了一辆摩托车,从而开始发现自身和世界。
由克萨韦尔•克勒(Xavier
Koller)导演的«希望之旅»(Journey of Hope)在1991年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电影讲述了一个来自库尔德的三口之家到瑞士寻找美好生活的故事。
瑞士民族音乐
一提到瑞士音乐,人们多会想到岳得尔调(Yodelling)和木制号角(alphorn),尽管它们并不是瑞士特有的。岳得尔调始于石器时代早期,除了瑞士外,在其它国家如波兰,也拥有很长的历史。
瑞士的岳得尔调是因远距离交流及放牧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木制号角起源于南亚,由游牧部落传入欧洲。最初,木制号角被用来发送呼叫信号;到十八世纪末,才被用来演奏音乐。
对瑞士传统民间乐器有基本的了解,人们还应该了解以下乐器:瑞士手风琴(Schwyzerörgeli)、海克布里(Hackbrett,扬琴的一种)及单簧口琴(Trümpi)。
瑞士的共性 ?
瑞士是个不寻常的国家:在这里,三种主要的欧洲 语言
都被使用,但均不属于瑞士;而瑞士特有的 罗曼语
,使用人口只占0.5%。不同语种的瑞士人与邻国的语言和文化联系密切。对于日内瓦人来说,与巴黎人交谈要比伯尔尼人容易得多;提挈诺人则会读米兰的意大利日报(Corriere
della Sera),而不是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不同的语言区,饮食习惯和传统风俗都不相同。瑞士人共同的历史只有两百年。1798年 拿破仑入侵
之前,瑞士有些州还 统治
其它地区。例如,现在的 沃州
居民曾受伯尔尼州统治,当时的沃州人不能享有与伯尔尼人同等的权利。
瑞士人对他们的共性表示怀疑:一本相同的护照似乎是唯一的瑞士标志。瑞士人认为,他们联合的原因出于对团结的渴望。大多数人相信:瑞士是统一但不一致的。
瑞士习俗
圣降节是圣诞节前夕的第四个星期天,传统上被认为是为上帝降生而做准备的节日。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圣降日历被认为教育孩子们耐心等待报酬的一种方式,因为圣降日历有24个小窗口,打开每个小窗口可以看到不同的圣诞景致。圣降日历已经成为瑞士传统圣诞节的一部分。
圣降环("Adventskranz")是由常青树枝和四支蜡烛环制而成,每支蜡烛代表这圣降节的每一个星期天。(第一个星期天点燃第一支蜡烛,第二个星期天点燃第二支,如此继续。)
追逐圣诞老人(Klausjagen)
每年11月5号,瑞士信奉天主教的地区一直保持着“追逐圣诞老人”的传统。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施维茨州Rigi岸边的Küssnacht。
现在,已经没有太多堆追逐,而是进行一场盛大热闹的表演,灯火通明,并且吹号角放烟花。200多男人身穿白色长衬衣和胡子,头上戴着高高的主教尖帽;帽子由彩色透明纸做成,里面点燃蜡烛。这些装扮好的人们穿越街道,并向人们行屈膝礼。
圣诞老人也出现在游行的队伍中,由几个Schmutzlis助手和举火把的人陪同。他们身后跟着几百身着白色农夫衬衣,腰间挂着大牛铃的人,即追逐圣诞老人的人。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并不是出现在圣诞前夜和圣诞节当天,而是12月6号。这天,孩子们醒来,发现他们昨晚放在床前的鞋子或袜子里放满了桔子、花生和甜点。
圣诞老人在Schmutzli的陪同下去拜访小孩子,特别在中部各州。和Patron Saint不同,Schmutzli通常身着黑衣,表情阴郁,拄著拐杖,身后被着装满礼物的麻袋。
在瑞士其它地区,也由近似的女性角色,如意大利语区提挈诺南部的Befana,和瑞士西布法语区的Chauche-vieille。在提挈诺州,孩子们在一月5到6号挂起长袜。Befana的名字由显现节而来,好孩子会受到甜点;传统上,坏孩子会在长袜里发现煤球或类似煤球的糖块。
圣诞节
白色圣诞节在瑞士并不多见,特别是近年来,似乎更加难得。无论对于基督教徒还是非教徒,圣诞节都是一年中最受欢迎的节日。
圣诞节期间的赞美诗反映了瑞士在欧洲的中心位置,同时反映了瑞士多种语言文化的现状。
12月24日的夜晚在瑞士是一个家庭庆祝的节日。这一夜,小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装饰点燃的圣诞树,灯火辉煌,树下摆着包好的礼物。
在瑞士,圣诞树通常是点缀燃烧蜡烛,而不是电灯泡。不幸的是,有时会因为圣诞树燃烧而引发火灾。点缀瑞士圣诞树的电灯通常发射出温暖的黄色灯光,而不是像美国的闪烁彩灯。
传统上,天主教区的孩子们被告知,礼物是由天使基督带来;但今天的孩子们可能和世界其它地区灯孩子一样,认为礼物是圣诞老人送来的。
瑞士地理
瑞士地理的最显著特色是其多样性。瑞士分为汝拉山脉、中原地区和阿尔卑斯山三大地区。
瑞士人口分布密集,每平方公里平均183人。但是,不同的地区之间人口密度差异很大。
瑞士的地理决定了其气候的多样性。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瑞士的天气从西伯利亚气到地中海气候迥异。
瑞士国土总面积为41285平方公里,只占全球面积的千分之1.5。作物可生产地区, 即没有湖泊河流,植被可生产的地区为30753平方公里。
汝拉山区、中部平原及阿尔卑斯地区构成瑞士的三个主要地区。
瑞士人口有七百四十万,只占全球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
瑞士的人口密度较高,可生产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7人。城市聚集的地区约占瑞士总面积的20%,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0人。
人们常常称瑞士为"欧洲的心脏"。就地理位置而言,瑞士并非位于欧洲的中心;但连接欧洲南北的主要干线穿越瑞士的阿尔卑斯山。
瑞士北部与德国接壤,东临奥地利和列支顿士登,南临意大利,西临法国。欧洲的三种重要文化在瑞士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地区,即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
在穿越瑞士过境的短短三、四个小时的路途中,瑞士的官方语言可能改变两次、三次、甚至四次。
瑞士是一个具有对比鲜明的国家。几公里内的土地上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色及气候条件。
瑞士的最低点位于阿斯科那市,其海拔为193米。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到处生长着棕榈树。
瑞士的最高点是杜富尔峰,海拔为4634米,,属于北极极地气候。但是,阿斯科那与杜富尔蜂的地面直线距离只有70千米。
高山峡谷
瓦莱州是一个多山的州,,最著名的是海拔4478米的马特峰和20千米长的大阿莱奇冰川。在这里的山谷里生长着杏树、草梅、葡萄和西红柿。
潮湿干燥
降雨量最少的地区是瓦莱州的施塔尔登市,其年降雨量为52毫米。但在距此40千米的山口处,年降雨量却高达400毫米。
小而复杂
位于最南部的格劳宾登州的面积为7100平方千米,包括150个山谷。州内河流流向不同的海洋: 南海、黑海和地中海。这里的居民只有17万,却使用三种不同的语言。
尽管瑞士国土面积小,但其气候也同样呈现出多样性。阿尔卑斯山脉对瑞士天气等影响至关重要。群山起到了屏障的作用,因此,山脉南北天气常常迥异。冬季,南部天气较北部温和。除了气温的差别外,降雨量也非常不同。瓦莱州的Stalden与俄罗斯大草原的降雨量相当,每年只有52厘米。而距离Stalden40公里处的Monte Rosa山峰,每年降水量却达400厘米之多。
各个季节的 降雨量 也明显不同。
四季景色
瑞士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三月到五月)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树木抽芽,草地新绿。瑞士的夏季比较温和,温度大约在25-30摄氏度之间。秋季大约从九月到十一月果蔬成熟,是收获的季节。银杏树及各类枫树,用自己独有的色彩将秋天装扮得更加迷人。瑞士的冬季是一个神奇的银色世界:明媚阳光,耀眼积雪,处处可以看到滑雪的人们。
“雪花不停地飘落,仿佛天堂所有的雪,都会降临人间。雪下个不停,似乎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天空已经看不到了,只能看到一片无边无际灰蒙蒙的白雪;空气也似乎不存在了,空中完全被飞雪充满;大地也不复存在,它已完全被积雪覆盖,被更多的雪吞噬。”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1878-1956), «雪»
瑞士主要城市
伯尔尼是瑞士的首都,也是伯尔尼州的首府。
在伯尔尼的瑞士政府建筑和联邦大厦旁边,还坐落着很多其它联邦机构,如国家银行等。伯尔尼也是世界邮政联盟的所在地,世界联盟创建于1874年,现在是联合国的一个特殊机构。这里还拥有很多国家服务机构,如瑞士邮政和瑞士国家铁路局的总部都设在伯尔尼。伯尔尼城市拥有一座小型机场,位于郊区的Belp市内。尽管苏黎世是瑞士的重要铁路枢纽,但瑞士很多主要铁路线路都经过伯尔尼,甚至通往其它欧洲城市,如巴黎、柏林、巴塞罗那和米兰。
伯尔尼城市历史
伯尔尼市建立于12世纪,位于阿尔河的岸边。城市今天所在的地方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有人居住了。伯尔尼城作为当时的贸易中心渐渐富强起来,并逐渐成为一个侵略性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统治不少君主国地区。伯尔尼是古老的瑞士联盟的领导力量之一。尽管1789年的法国入侵结束了伯尔尼君主统治,伯尔尼保持了其领导地位,并在1848年被选举为现代瑞士联邦的永久首都。
关于伯尔尼城市名字的来历流传着不同的传说。有人推断,伯尔尼的名字来自一个凯尔特部落的Brenodor伯爵,位于城市今天的位置附近。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Zähringen的Herzog Berchtold V.在征服了新城市后,决定用第一只猎捕到的动物名字--熊(德文Bär)--命名这座城市。伯尔尼城市一直和熊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5世纪开始,城里的熊苑里就养着大棕熊。
苏黎世是苏黎世州的首府。城市位于利马特(Limmat)河岸,拥有36万人口,是瑞士最大的城市。
苏黎世也是一个文化圣地,而且在很多国际调查中,苏黎世的生活质量总是名列前茅。19和20世纪,很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移居到苏黎世。20世纪初,达达运动首先起源于苏黎世。在苏黎世,除了众多的博物馆、剧院和音乐厅之外,还有大约500多家酒吧、俱乐部和舞厅。
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是瑞士最具名望的新闻报纸。最早出版于1780年,是目前仍然存在的最古老的德文报纸之一。
在苏黎世,坐落着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1975到2002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获得7项诺贝尔奖项。
瑞士最大飞机场位于苏黎世附近的克洛腾(Kloten)。苏黎世城市本身也非常重要的火车线路枢纽。苏黎世的公交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服务最好的城市公交网。
苏黎世历史
苏黎世今天的名字来自古罗马城市--Turicum。这座城市最初只是罗马的一个关税站兼堡垒。1262年,苏黎世获得了"帝国自由"的地位。 这就意味着苏黎世从此赢得了独立,尽管在官方上仍属于罗马帝国。
1351年,苏黎世加入了瑞士联盟,并很快成为和伯尔尼、卢塞恩一样的领导成员。
巴塞尔是巴塞尔城市半州的首府,位于瑞士北部的莱茵河岸,与法、德两国交界。与邻国的边境城市一起,巴塞尔成为欧洲莱茵上游地区的三个中心之一。
塞尔是瑞士化工医药工业的中心。例如,世界著名的诺华(Novartis)和罗氏(Hoffmann-La-Roche)医药公司不仅首先创建于巴塞尔,而且直至今天,它们的总部仍设在巴塞尔并在这里生产部分产品。
莱茵河把这座城市分为两个部分:右岸的小巴塞尔和左岸的大巴塞尔。这两个城市部分自古以来一直不合,某些风俗甚至延续到今天。一方面,大巴塞尔至今保持所谓的“Lällekönig“(意为“舌头国王”):“舌头国王”站在大巴塞尔的莱茵河的桥上,把舌头伸向右岸小巴塞尔的方向。小巴塞尔则通过Gryff大鸟狂呼节来表示不服:Gryff大鸟会在桥上示威般地跳舞,并把屁股对着大巴塞尔的方向。
巴塞尔不仅是欧洲铁路线上的重要枢纽及瑞士联邦铁路货运的中心,而且拥有一座欧洲机场(EuroAirport)。欧洲机场位于巴塞尔、法国境内的Mulhouse和德国弗莱堡三是境内。瑞士的四个莱茵港口也位于巴塞尔附近。
巴塞尔历史
巴塞尔市是从罗马军队驻地Basile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驻地是的于公元前15年为罗马殖民地Augusta Raurica建造的。公元740年,巴塞尔成为主教的场所。巴塞尔的第一座莱茵大桥建成于1225-6年。1356年的大地震中,城市的大部分遭到损坏。巴塞尔大学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460年,巴塞尔也成为了欧洲文化及学习的中心。巴塞尔于1501年加入瑞士联邦。
日内瓦市是日内瓦州的首府,是瑞士的第二大城市。日内瓦位于瑞士西南部,瑞士与法国接壤的日内瓦湖畔。
日内瓦也是非常有名的钟表产地。直到今天,日内瓦宪章仍然是高档手表最高质量标志的国际认可。每年,国际顶级名表展都在日内瓦举行。此外,日内瓦每年三月举行的国际汽车展也非常。在日内瓦举办的其它展览集会还包括世界发明展和世界书展。
瑞士的第二大机场Cointrin位于日内瓦。
日内瓦的生活质量很高:很多生活质量的国际研究都显示,日内瓦的生活质量都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
日内瓦城市历史
在凯尔特时代,日内瓦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市。
公元400年到宗教改革之间,日内瓦一直受罗马教皇的统治。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主教被赶出了日内瓦;在让•卡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欧洲的主要新教中心。
日内瓦 于1815年加入了瑞士联邦。
洛桑是沃州的首府,位于瑞士法语区的日内瓦湖畔,是瑞士第五大城市。紧随日内瓦之后,洛桑是瑞士西部第二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
尽管作为国际外交中心,日内瓦的地位更为重要,但洛桑也举行过很多著名的国际会议。例如,1923年,确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边境的洛桑条约就是在这里制定的。.
洛桑城市
历史
早在公元前4世纪,洛桑就已经有人居住。古罗马人在今天洛桑所在地方建立了军营,并命名为:Lousanna。
在11世纪,洛桑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1144年,罗马主教迫于人民的压力,放弃了对洛桑的管控。
1536到1798年间,伯尔尼的统治了整个现在沃州地区,洛桑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1803年,洛桑成为新建的沃州的首府。
瑞士生活空间
三分之二以上的瑞士人口居住在城市。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瑞士五大城市中。其余三分之二中,约有一半住在其他城市,一半住在农村。
近年趋势
最近几年,人们从城市搬到近郊居住的趋势,蔚然成风。
瑞士人曾一度离开山区,以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方式。但是现在,人们开始逐渐回归山林。周末或是假期,人们会来到山区休闲。老房子被重新装修,作为度假别墅。象这样的山中别墅在瑞士已经有很多,而更多的还在建造中。
选自瑞士新闻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