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小说的作者曾经就读于宜昌八中。我是1974年毕业的宜昌八中高二一班学生。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真心付出、干净、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男主角孙建新,热烈而苦苦追求女主角静秋。
静秋美丽,恬雅,单纯,知书达理。静秋深深地怀念孙建新,特别是在自己后来成家立业后懂得了性爱的美好,更加感谢和歌颂孙建新。
因为在他与静秋在房间里密切相处的时候,居然能够压制自己心底的欲火,对静秋秋毫无犯,使她在处女结疯狂的年代保持洁身,以免他因白血病的去世给她未来的生活带来非处女经常遇到的厄运。
最后,孙建新在《山楂树之恋》中辞静秋而去,给人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山楂树之恋》(下集)讲的则完全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孙建新得的确实是感冒,不是白血病。他在医院因白血病辞世,实际上是孙建新找来他的弟弟冒充自己,其目的就是想考验一下静秋对孙建新的态度,他们毕竟是由于静秋母亲的限制,很久不能见面了。
孙建新弟弟因为病情严重,脸色黑青,静秋已经难以辨别。
送走了孙建新的弟弟后,孙建新突然出现,让静秋大喜过望,啜泣不已,连连锤打孙建新,也治愈了静秋因孙建新离世得的抑郁症。
闲话少说。两年后,两人顺利地进入婚姻殿堂。
婚前轰轰烈烈,山盟海誓,爱得死去活来。婚后的生活度过蜜月后则平淡如水。
孙建新工作繁忙,在勘探队里积极向上。静秋家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压抑的家庭。仍然是谦虚恭卑,习惯了在一切可能发生冲突的环境中,比如说评定职称,评定住房需求时,礼让三先。
晚上回家柴米油盐酱醋茶,晚饭之后还要看书备课,改作业。
孙建新很累,静秋更累。在《山楂树之恋》(上集)里孙建新想劝阻静秋而割腕自伤的病态心理,终于在婚姻生活中又暴露出来了。而静秋也慢慢发现了自己难得容忍孙建新,感觉到了他的自私和无聊,渐渐感觉到自己对爱情的盲目和结婚的后悔。他们慢慢地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诸如洗碗,买菜,花钱等等,开始了争吵。甜蜜的婚姻生活也逐渐地被乌云遮蔽。
几年后,学校给静秋父亲平反,补发了一大笔补助金。静秋在学校教课认真,逐渐获得学生和校方的赞赏。她自己英语好,很快通过英语水平考试,进入美国大学学习。
孙建新虽然家庭生活邋邋遢遢,但是工作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被委以勘探队队长重任。由于文革后期的变动,勘探队在全国到处安营扎寨。他和妻子静秋见面就更少了。
静秋在美国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国探亲,因为每回国一次,他们就由于观点观念的不同而争吵一次。硕士毕业后,她在美国找到了工作。向孙建新提出了离婚。
孙建新的勘探队里新来了一个年轻姑娘。她很会来事,迎合领导。不久,孙建新那干涸已久的木柴,就被美女的诱惑所点燃。静秋提出的离婚要求,来得正逢其时,恰到好处。
静秋连办理离婚手续都没有回到宜昌,而是委托了律师代理。
画外音 :婚前的轰轰烈烈死去活来,虽然说是真实的,但是婚后平淡的家庭生活,才提供了两人相互了解的真正空间。
爱情与婚姻,婚前与婚后,经常不是统一的。爱情的干净和炽烈,并不意味着婚姻生活的干净和炽烈。
爱情的山盟海誓,叫人心动。而婚姻需要的是相互容忍和谦让。
后话: 静秋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婚后十五年了,她仍然感觉无比幸福。静秋早已经忘记了孙建新。
孙建新一家两口,才是真正般配的一对。虽然偶而吵嘴,但是两人恩爱如初,在抚育两个孩子的小日子中享受着人间极乐。孙建新虽然也时不时想起静秋,但是想起的不是婚前的火热追求,而是婚后的怨恨。
德国博网 责任编辑王硕 博士,法兰克福法院宣誓翻译中德翻译袁慧珠 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