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丁柯
自2006年开始,德国媒体陆续增加了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和评论。2007年8月底,德国影响较大的媒体「明镜周刊」以“(中国)黄色间谍”封面和该期关于中国的长篇特别报道和评论为标志,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新的舆论进攻,德国的媒体和出版界逐渐进入了针对中国的喧嚣鼓噪时期。从奶制品涨价、能源涨价到西藏少数人闹事、奥运火炬传递、抗震救灾,针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同时也越来越远离事实,迫使越来越多的华人从早些时期的回避、息事宁人、焦急的被动态度,转向愤怒并付诸行动,逐渐站到了抗争的第一线。
明镜周刊2007年第35期16页的专题文章通过多个“莫须有”的案例给读者编造了一幅大量华人在德国充当中国政府技术间谍的假象。文章自相矛盾的地方在于,那些“案例”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一件被深究;没有被德国检察院立案公诉。原来,洋洋万言本是媒体的造势和诬陷。
不符事实甚至是完全虚构的事例造成对在德华人名誉的严重损害,以中国留德学生和学者联合会和旅德华人华侨组织为首的德国华人,通过咨询和协商,进行了抗议游行并拿起了法律武器。
对这一典型事件,华人当中有人认为这是德国一些利益集团为了在2007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前向她施加压力。
有人认为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崛起持不安、害怕、忌妒和敌对的态度,迎合德国民间害怕中国夺去德国工作机会的舆论、制造轰动效应而从中渔利。
有人认为这段时间有多家德国知名媒体以大量篇幅刊登反华文章,措辞超越常规,必定有更大的背景,有可能是德国政府政策转向的标志。
2007年10月20日中国留德学生学者联合会决定,利用法律手段抗争、组织抗议活动和积极发动舆论三管齐下的斗争方式。
为抗议「明镜周刊」的不实报道以及为了华人的长远利益,德国华人分别成立了法律组、抗议组和舆论组。
联合会在很短时间内发表了多篇文章提高华人读者的维权意识和阐述法律维权的可能性,同时着手准备刑事举报「明镜周刊」的材料。
德国各地近200华人于11月10日在汉堡「明镜周刊」总部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向「明镜周刊」递交了抗议信并要求限期答复。对德国华人的正当要求「明镜周刊」未作任何回复,逼迫华人对明镜周刊的抗争进入了法律程序。
在法定期限前,中国留德学生学者联合会以及30多人以个人名义向汉堡检察院提交了刑事举报,控告「明镜周刊」诬陷华人,违反了德国刑法。这份举报信如所预料,被检察院驳回,其行文中的敷衍态度比德国华人预期的还要傲慢和过分。
鉴于德国汉堡检察院对法律程序的故意造成的失职错误,联合会随后向汉堡高检以及汉堡司法部发出了的职务监督抗告,汉堡高检再次以同样理由驳回。联合会以及其他检举人通过律师向汉堡高级法院提起强制公诉申请。汉堡高院以申请书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条件为由驳回申请。
华人的律师认为申请书完全符合法定形式条件,汉堡高院只是假借形式不合条件之名,拒绝做出应有的实质性审理。就此向汉堡高院提出复议,至2008年7月未收到任何裁决。
德国华人如果仍然受到不利裁决,计划继续向德国最终审级 -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提起上诉。
实际上,积极参与这次诉讼的华人同胞都对德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注意学习中德文化和国家体制的异同和特点,关心德国社会的舆论导向和司法公正。正因为有长期的德国生活经历他们才特别注重社会对自身以及所属群体的评价,坚决反对德国媒体往华人身上泼污的恶劣行径。正因为漂泊在外唤起的民族认同感他们才站在了抗争的最前沿。
如果德国华人的上诉成功,当然伸张了正义,激励更多华人习惯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使最终败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海外华人逆来顺受的形象,旅德华人对德国法律的“公正性”也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现在,有很多华人对德国司法界和德国的法律公正性持怀疑态度,对德国法院的未来判决持悲观态度。并不是德国华人没有充足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而在于德国媒体、政治家甚至德国主流社会已经有了很强的政治倾向性,甚至不排出德国司法界已经有了预设立场的可能性。
不管法律斗争的结果如何,德国华人的自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正在增长。海外华人不再逆来顺受了。
(本文参考借鉴了旅德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倪诚的2008年6月22日长篇文章“九月鹰飞 — 记录德国华人社会面对德国媒体污蔑报道的不同观点”)